中国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
本文选题:新诗 + 批评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现在公认的那些现代诗歌经典,是近百年来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结果。经典化是多重力量参与完成的动态过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批评、选本与文学史著。批评选择有意味的新诗文本予以解读、阐发,揭示其内在意义;选本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遴选出供读者阅读的新诗范本;文学史著以"史"的权力,确认重要诗人诗作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三者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特点发生作用;又往往相互合作,形成结构性力量,推动着现代诗歌经典化进程。批评、选本和文学史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受传播接受场域制约,与现当代多重话语建构联系在一起,因而以它们为主导力量所遴选、塑造出来的那些现代诗歌"经典"是否可信,便成为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Abstract]:It is now accepted that the classics of modern poetry are the result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acceptance and canonization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Classicaliz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multiple forces participate in the completion, in which criticism, anthology and literary history play a decisive role. Criticism chooses meaningful new poetry texts to be interpreted, elucidated, and reveals its intrinsic significance; the anthology selects out a sample of new poems for readers to read in a vast number of texts; and literary history works have the power to use "history". To confirm the position of important poets' poem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y not only work in different ways and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structural forces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modern poetry canonization. Criticism, anthology and literary history are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the acceptance and canon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restricted by the field of acceptance of communication, and link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discours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imes, so that they are selected as the leading force. Whether the modern poetry canon is credible or not becomes a question worthy of reflec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项目号:16ZDA18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厚均;经典化:一种姿态[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立群;;缪斯的熔铸——关于新诗经典化的几点思考[J];艺术广角;2006年04期
3 王珂;;新诗应该适度经典化[J];江汉论坛;2006年09期
4 郭持华;;从《诗》的早期传播看《诗》的经典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郭丽萍;;儿童文学的去经典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方长安;;阅读接受与新诗经典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路海洋;;论清代骈文总集对当代骈文作家的经典化选择[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8 陶丽萍;;新诗传播与经典化[J];学术月刊;2006年04期
9 张大为;;新诗经典化:后经典时代的经典建构[J];江汉论坛;2006年09期
10 杨樝;;文学史编撰中的经典化和本质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立群;;历史的“出场”与经典化趋向——从世纪初诗坛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谈起[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高莹;;闻鸡起舞 慷慨悲歌——论西晋诗人刘琨的经典化历程[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立群 辽宁大学文学院;琐议新世纪诗歌经典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南京大学文学院 葛志伟;经典化过程绝非一帆风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邓新华;文学经典化的个案研究[N];文艺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刘構;新诗的经典化需要时间检验[N];文艺报;2012年
5 黄东成;诗坛建设当务之急是经典化吗?[N];文学报;2013年
6 吴义勤;“经典化”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N];文艺报;2014年
7 柳士同;“经典化”得太匆匆[N];文学报;2014年
8 通讯员 唐祥勇 实习生 苏媛菊;经典化仍是21世纪文学发展的趋势[N];湖南日报;2004年
9 ;雷达:纯文学的永恒在哪里?[N];文学报;2010年
10 孔会侠;当下文学历史化和经典化的尝试[N];文艺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董梁;曹魏四言诗的经典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海玲;叙事民歌《韩秀英》经典化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唯;朦胧诗的经典化历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汪洁;《王贵与李香香》的经典化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5 李翠萍;红色经典《朝阳沟》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D];暨南大学;2006年
6 黄旭建;唐宋杜诗经典化历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沙;《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D];西南大学;2006年
8 李萍;“奇书”、“才子书”与章回小说的经典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0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00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