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物”与“心”——关于《艳阳天》的一种读法
本文选题:世纪年代中国文学 + “物”的难题 ; 参考:《文学评论》2017年03期
【摘要】:20世纪60年代激进化后的文学表达关联于"物"的难题。这一难题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又中介于当时的政教机制,并由后者提供规范性的解决途径。《艳阳天》中诸种人物对于物的感觉、评价乃至扬弃的策略,迂回地关联着历史实践的难题。物质享受的正当性在叙事中有其位置,然而此刻的物质享受又受到政治-伦理的中介,同时,物质扬弃有着审美的解决途径。而小说对于萧长春卷入交换活动的简化处理,尤其是萧与赶集群众之间的叙述距离,正是那一时期社会形式的诗学表达。从萧长春这一"当家人"形象中亦可读解出"新人"之"心"的特质。小说叙事却不经意地暴露了:由"物"之命题带出的矛盾以及"心"之改造的困难,远比文学自身的解决路径复杂。
[Abstract]:The literature expression after radicalization in the 1960 s is related to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thing". This difficult problem relates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pract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mediates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mechanism at that time, and provides a normative solution by the latter.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practice is intertwined in a roundabout way. The legitimacy of material enjoyment has its place in the narration, but the material enjoyment is mediated by politics and ethics at the mo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material sublation has an aesthetic solution. The simplified treatment of Xiao Changchun's involvement in exchange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narrative distance between Xiao and the masses, is the poetic expression of the social form in that period. Xiao Changchun's "family" image can also be read out of the "new" heart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narration of the novel inadvertently exposes the contradiction brought out by the proposition of "thing"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nd", which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iterature itself.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秀珍;《艳阳天》再解读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梁晓君;;一个时代和一个作家——重评浩然和他的《艳阳天》[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6期
3 吴迪;;《艳阳天》读解[J];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01期
4 范之麟;;奻娗《艳阳天》的思想艺术特色[J];文学评论;1965年04期
5 嘉陵;《艳阳天》重版感言[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04期
6 李丹;;至今难忘《艳阳天》[J];博览群书;1997年02期
7 叶君;;论《艳阳天》[J];文艺争鸣;2007年08期
8 阎浩岗;;《艳阳天》:权力斗争的日常传奇[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昱娟;;祛积极赞同之魅——重评《艳阳天》[J];小说评论;2011年02期
10 倪轶潭;;激进文本《艳阳天》之再解读[J];今传媒;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汪民安;;虚幻:本文缝合历史——重读《艳阳天》[A];东方丛刊(1994年第3、4辑 总第十辑)[C];1994年
2 浩然;;难忘的一页——一部作品问世的幕后故事 三十而“立”的《艳阳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梁秋川;《艳阳天》: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N];文艺报;2014年
2 刘国震;浩然史料研究二题[N];文艺报;2014年
3 郑实采写;浩然谈创作[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4 白烨;一个执拗的悲情人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任相梅;“文革”中的浩然[N];文艺报;2014年
6 安武林;浩然的沉默[N];检察日报;2003年
7 肖一;浩然:“写农民,为农民写”[N];光明日报;2008年
8 洪子诚;浩然和浩然的作品[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公文;浩然《艳阳天》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杰俊;从《艳阳天》到《金光大道》[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李胡玉;千世峰的“石溪邑的新春”与浩然的“艳阳天”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73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07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