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当代性”
[Abstract]:The term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elongs to the special refer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lthough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ccasionally use this concept,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literary phenomenon in the present time, it has no special mean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a refere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 has unique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meanings, that is to say, it has a qualitative stipulation. So,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has the complex connotation of transcending chronology? What is "contemporary"? This needs to b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especially in the radical practice of modernity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 In the final analysis, "contemporary" is the historical depth of the subject's consciousness and a narrative relationship constructed by the subject towards the generation of histo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it now transcends the planning of chronology and gives "contemporary" special meaning.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韩晗;;国运如是,文运如何[J];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06期
2 詹明信 ,张敦敏;回归“当前事件的哲学”[J];读书;2002年12期
3 陈思和;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洪子诚;当代文学的“一体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03期
5 吴晓东;谢凌岚;;诗人之死[J];文学评论;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光明;;“断裂”与“关联”:当代文学“一体化”之争再思考——兼谈“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的意义[J];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2 陈晓明;;论文学的“当代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6期
3 李定春;吴云;;个人观转型对1980年代初期小说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徐仲佳;张文香;;老舍在文学场“小阳春”中的习性表现[J];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02期
5 何吉贤;;“材料”如何说话?——也谈洪子诚《材料与注释》[J];文艺争鸣;2017年03期
6 苏文健;;抒情传统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以王德威为中心[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7 薛毅;;人文精神的讨论[J];都市文化研究;2016年01期
8 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判定问题[J];扬子江评论;2016年04期
9 张福贵;;当代文学史料的历史价值与构成逻辑[J];文艺争鸣;2016年08期
10 梁伟林;;比较《青春之歌》和《长恨歌》的叙事方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民间传播机制的生长与作用[J];开放时代;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木柯;素士之业 深自砥砺─—评山东省教委“九五”立项教材《中国当代文学》的出版[J];德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齐玉朝,徐丁林;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8期
3 孙桂荣;一部直面“当下”的当代文学史──评《中国当代文学50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洪子诚 ,孟繁华;期许与限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的几点说明[J];南方文坛;2002年03期
5 刘军;《中国当代文学》创新式教学内容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6 ;想象力缺失: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窘境[J];理论与创作;2004年01期
7 邹忠民;观察与守望——徐润润《中国当代文学观察》简评[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周新民;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9 席扬;试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性”研究的生成与发展[J];东南学术;2004年S1期
10 高娓娓;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丽芳;;从英译看六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北美的接受情况[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2 何言宏;;中国当代文学的自主性难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1)[C];2010年
3 张炯;;哲学与中国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龙慧萍;冯雷;;回望当代文学风雨历程 推进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5 孟繁华;;文学史的重构与互补——评张志忠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60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6 赵晋华;;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7 杭零;;中法文化年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8 冯肖华;;把脉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价位[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健;;耳边响起驼铃声——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走出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10 江冰;刘茉琳;;当代文学教学有困境 文学批评要回到现场——广东省中国当代文学学会2011年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4)[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晨;《这边风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现[N];文艺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陆梅;国际视野与中国当代文学[N];文学报;2013年
3 本版编辑邋任志茜 朱大可 陈村 李敬泽 张柠 顾建平;中国当代文学“死亡论”和“垃圾厂”之争[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0年
5 记者 武翩翩;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编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N];文艺报;2010年
6 记者 王洪波;《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问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牛学智;到底该怎样言说中国当代文学?[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记者 舒晋瑜;一个日本翻译家眼里的中国当代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研;从一本杂志的历程看中国当代文学的30年[N];辽宁日报;2013年
10 周玉宁;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举行[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克俭;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1949-1976年)[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林;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4 曾毅;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工”叙事[D];吉林大学;2012年
5 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淑菡;新时期《文汇报·笔会》(1979.1-1982.12)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毕晶晶;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与传播2009-2014[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凡;文化专有项的德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王艳荣;选本与经典:中国当代文学新规范的建立[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瑜;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敬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敦煌叙事与想象[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柯伟;视觉艺术与中国当代文学[D];华侨大学;2012年
8 孙博乐;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发行国际市场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9 赵永红;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的有益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晓飞;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65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36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