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说女性“等待”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15:11
【摘要】:“等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类型,人类出现开始等待便存在于生产、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漫长的等待是单一乏味的过程,但从审美角度观照时,无聊的等待也具有了文学色彩。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等待现象和等待心态的描述。由于女性在社会中缺少话语权,她们常常是独倚高楼极目远眺的状态。虽然女权主义、女权运动的思潮影响了不少女性,但女性在解放的路上依然任重道远。国内外对女性“等待”主题研究相对较少,大多集中于古代和现代作品。本文主要对中国新时期小说中女性“等待”主题进行研究,进而挖掘女性等待的多重意蕴以及分析女性等待背后的深层动因。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等待”主题的历史渊源,第一部分探讨中国文学作品的“等待”母题,从候人母题模式和文学作品中的寂寞守望者两方面阐述;第二部分探讨西方文学作品的等待意识;第三部分探讨新时期小说女性“等待”主题书写的文化语境,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和西方文化、文学经典的传入都为女性“等待”主题研究提供了条件。第二章根据女性心理姿态,将女性“等待”主题类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待男性的被动与主动,一方面是别无选择的等待,一方面是主动坚持的等待;第二部分是等待男性的无望与信仰,一方面是无意识等待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为信仰等待的心灵仪式。第三章分析女性“等待”主题背后隐含着的一系列深层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外部的社会因素和内部的女性自身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困于家庭与思想的藩篱和男性对女性的精神压制,内部原因集中体现为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第四章从审美观照女性等待,现实中的等待大多是苦闷的,但是当用审美意味来观照时,一是漫长而易逝的流动时间,时间在等待中体现出悖论之美;二是延宕而隔绝的审美距离,距离的隔绝也造成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美;三是希望与绝望的审美体验,等待过程中时常交织着人物绝望与希望的审美体验。第五章深入分析女性“等待”主题的价值及意义,主要从三部分分析,第一部分是完成了对自我的找寻与确认;第二部分是完成了对孤独的感悟与理解;第三部分是完成了对虚无与死亡的终极探索。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本文编号:2524441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凌建侯;;从狂欢理论视角看疯癫形象[J];国外文学;2007年03期
2 傅新营;;“距离说”与“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质[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3 陈瑶,徐劲松;从新时期女性小说看女性意识的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J];南开学报;2001年04期
5 乔以钢;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6 吴宗蕙;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J];学习与探索;1994年05期
7 李文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生──从《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思想谈起[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本文编号:2524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2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