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陆游家训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12:29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陆游以爱国诗的创作闻名于世,纵观这位南宋诗人的一生,其七十多年的文学之路上,除去彰显爱国情怀的诗文,近二百首家训诗在同样熠熠生辉,是宋代家训史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样本正是陆游所创作的家训诗,基于《剑南诗稿》中所记载的一百七十余首创作留存,立足于“初衷、立意、内容”三大创作层面,在“教化、艺术、启示”等等特性上,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从概念和发展史的角度对家训诗予以了简述,分析宋代家训诗的创作情况,并对陆游家训诗研究现状做了说明。第一章,陆游家训诗的创作缘起。从客观主观两方面探讨陆游家训诗的生成:客观因素即社会文化背景,主要介绍宋代科举制度对宋诗繁荣的影响,及山阴陆氏家族在越地地域文化中产生的必然性;主观因素上呈现了诗人包括治学、为官等在内的人生关键阶段,对以家训为题材的诗创作起源予以了分析。第二章:通过对陆游家训诗主题意蕴的阐述,详尽分析陆游家训诗的整体状况。陆游在训诫子孙时,不忘陆氏家风与家学,一方面要求子孙继承陆氏家族尽忠爱国、守正恤民、重节崇德的家风;另一方面要求子孙承绍家业,耕读传家。兼论《放翁家训》,将两种不同文体对比分析,更突出诗歌的特点。第三章:陆游家训诗的艺术分析。陆游的家训诗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诗人以诗为训,善用典故,用平和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作诗,使家训诗达到其他家训文体难以实现的教化效果。第四章:陆游家训诗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诗人寓理于景,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宽和谦逊的心态与形象,对当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深远的启发意义。结语部分基于上述对陆游家训诗的论述,总结陆游家训诗对深入了解陆游诗歌有重要作用,陈述了本文的不足与缺憾。本文对陆游家训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旨在充实陆游诗歌研究,可使陆游研究更加细化,并期望对当代教育有一定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奕珍;;论陆游成都时期爱国诗的特色[J];文学遗产;2016年05期

2 高利华;;陆游研究三十年述评[J];文学遗产;2016年05期

3 郭玉琼;李金松;;“家风”与陆游的诗歌书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02期

4 张剑;;陆游的醉态、醉思与饮酒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5 何金梅;俞碧怡;;陆游“镜湖”诗歌的生态图景及现代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6 莫砺锋;;论陆游对儒家诗学精神的实践[J];学术月刊;2015年08期

7 张兴武;;陆氏家学与渭南文章[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8 阮娟;;陆游诗中的“书生”形象与心态折射[J];文艺评论;2015年04期

9 夏志颖;周为军;;从陆游的读诗诗看其诗歌批评——以陆游《示子恲》诗为中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诸葛忆兵;;论陆游的“无题诗”[J];文史哲;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丞栋;宋诗与宋代科举、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2 王骞;宋诗经典及其经典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倪海权;陆游文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4 叶宽;宋代文学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刘欣;宋代家训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王园;唐诗与宋代诗学[D];南开大学;2009年

7 韩立平;南宋中兴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张毅;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吕辉;陆游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宗婉;我国传统家训中的家庭美德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延杰;宋代劝善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史君婷;宋代孝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李玉晗;陆游诗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刘江山;宋代家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娟;宋代孝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广莹;陆游隐逸词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8 胡欢欢;陆游教育诗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9 赵艳艳;陆游咏梅诗词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10 钱娇;试论宋代家训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5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25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5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