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叙事话语范式探析
本文关键词:寻根小说叙事话语范式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以及全社会的文化意识的萌动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本文主要运用叙事话语范式理论,从认知、讲述、语体范式三个层面对“寻根小说”的创作进行再解读。第一章主要从寻根小说的文化重镀这一层面入手来分析其认知范式。对民族文化的重镀是寻根小说家们对“民族文化、自由、自然以及民族生命力的根”的深入探寻的一种体现和目标。作家们在其现代意识的观照下,更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文化之根的优越性、劣根性、复杂性。与此相对应,其作品中也鲜明表达出了或同或异的追寻与呼唤、批判与反思、困惑与迷惘等认知态度。当然,寻根作家们并没有止步于对所寻之根优劣的认知,他们更愿意树立起文化重建的大旗,在文化认知的深度上,抱着文化启蒙的信念,坚持文化理想。第二章主要论述的是寻根小说兼容并蓄的讲述范式。地域文化个性的发现以及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也往往与寻根小说的讲述范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章首先分析了寻根作家们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并灵活运用于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反思和讲述。魔幻现实主义、感觉化叙事、象征、隐喻和意象等现代派叙事方式,也促成了不同作家、不同文本的叙事艺术个性。同时,也论述了寻根作家们如何向中国古代小说叙述方式取法,比如散淡的散文体叙事结构、限制和全知叙事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等。第三章是对寻根小说在表达文化认同时运用的语体范式进行的阐释。其语体范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最大亮点就是雅俗共赏。本章主要用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哲学原理,重点分析寻根小说语言因为审美情趣的雅俗、情绪的浓淡而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寻根小说 叙事话语范式 文化重镀 继承与借鉴 雅俗共赏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第一章 文化重镀:寻根小说的认知范式14-36
- 第一节 寻根之喜——呼唤与追寻14-25
- 一、诗意生活,追求自由,奔放生命15-19
- 二、文化启蒙,文化认知,文化理想19-25
- 第二节 失根之痛——批判与反思25-29
- 一、传统糟粕文化的批判25-27
- 二、国民劣根性的反思27-29
- 第三节 寻根之累——困惑与迷惘29-36
-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30-32
- 二、外来文化的融合32-36
- 第二章 兼收并蓄:寻根小说的讲述范式36-49
-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现代派叙事方式36-41
- 一、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魔幻现实主义36-38
- 二、民族文化书写中的意象、象征、隐喻38-41
-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与灵活的叙事结构41-45
- 一、生活常态与散淡化叙事结构41-44
- 二、文学想象与感觉化叙事结构44-45
- 第三节 文化透视与叙事视角多元化45-49
- 一、“根”之原始与儿童叙事视角46-47
- 二、“根”之繁复与综合叙事视角47-49
- 第三章 雅俗共赏:寻根小说的语体范式49-57
- 第一节 文字雅致与文学审丑并存49-52
- 第二节 寻根态度与浓淡相宜的语言52-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然;;从笔尖到内心的长涂——刘伟林小说印象[J];创作评谭;2001年05期
2 刘文良;小说精神与微型小说的精品追求[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吕明;与“纸老虎”一齐跳跃——论小说和报章新闻互动中的成长[J];当代文坛;2002年01期
4 李子云;从潘向黎小说想起的[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6期
5 李万武;“守旧”的智慧和勇气——论孙春平及其小说[J];满族研究;2002年01期
6 刘晟;生存本体的文学言说——金岱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观[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7 白晓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写作中的女性民俗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8 曹斌;小说积极修辞的理论倡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学昕,葛岚;晓航的魔力——评晓航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5年05期
10 丁肃清;;小说元素组合之透视[J];江淮论坛;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敬泽;;远行者和离家出走者的小说——《小说极限展2004》导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2 贺绍俊;阎晶明;;鲁敏小说解读[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许俊雅;;台湾小说中的戏剧题材及写作技巧[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傅逸尘;;军旅小说要警惕快餐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5 苏友芬;;简述女作家共同的叙事形式选择——小说[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蓝芒;;文学呼唤激情和想像力——读白桦《蓝铃姑娘》小说二题[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7 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8 陈国恩;吴矛;;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谭光辉;;历史小说写作的可能性——评魏继新长篇小说《辛亥风云路》[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10 吴义勤;;一部充满思想和艺术张力的小说——评《解密》[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干;“小说”乡村的难度[N];文艺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凤紊;网络军事小说这10年[N];中国国防报;2010年
3 陈劲松;小说的尊严[N];中国艺术报;2013年
4 寂然;澳门小说创作的多元风景[N];文艺报;2013年
5 采访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潘启雯;家庭伦理小说走热,学者、作家分析原因[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
6 纳杨;对一部小说的争议[N];文艺报;2002年
7 任志茜;商战小说重掀畅销热潮[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李建军;什么样的小说才是好小说[N];学习时报;2007年
9 贺绍俊;看中国将军写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周思明;“文学深军”的小说魅力[N];深圳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谦;论转型期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丹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文革叙事”[D];吉林大学;2010年
3 侯素琴;埃里希·凯斯特纳早期少年小说情结和原型透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丽霞;世俗化时代的文学镜像[D];浙江大学;2006年
6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7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8 魏庆培;视觉祛魅与历史记忆[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淑英;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人小说的军人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姚华;元小说理论与实践[D];兰州大学;2011年
3 田中华;论90年代后小说中的北京书写[D];扬州大学;2005年
4 刘桂茹;论小说修辞的主体间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谭玉喜;论1978-1988小说的“自然”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展雄;《上海的早晨》:工业小说视野中的观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帆;论方方小说的知识分子立场[D];扬州大学;2012年
8 杨佳;影像时代的小说图景[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明娟;论“80后”小说的产生与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10 李代玉;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题材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寻根小说叙事话语范式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