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灯三话”与明代士人心态嬗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剪灯三话”与明代士人心态嬗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剪灯三话”作为上承唐宋传奇下开《聊斋志异》的明代文言小说集,在整个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剪灯三话”是指元末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明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和晚明邵景詹的《觅灯因话》,这三部小说集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变迁下士人价值取向、政治处境以及自身心态的巨大变化,是对明代士林群体不同历史时期生存方式选择的折射。“剪灯三话”是明代文言小说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剪灯三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本结构、主题思想、版本流传、小说史价值、域外传播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剪灯三话”所处时代背景与其反映的“士人心态”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以此为选题,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详细阐释: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剪灯新话》所反映的易代士人心态。作为元明易代之际的士人,作者瞿佑无疑有着战乱经历,因此其作品首先展现的是文人士子在战乱年代的艰难处境,传达出其强烈的反战意识。作为由元入明的边缘化文人,瞿佑在其“新话”中植入了感士不遇,为士人鸣不平的思想,这是其在明初高压文化政策下种种不适的表现。小说中诗文的大量羼入亦成为其张扬才气与标榜自我价值的手段。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剪灯余话》所反映的治世文人心态。与“新话”作者瞿佑不同的是,李昌祺为永乐二年(1404)进士,是明初高压文化政策培养起来的新生代,入选庶吉士并在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对于李昌祺道德教化观念的形成尤为明显。这种道统文学观赋予了《剪灯余话》鲜明的风教意识。两次被贬的仕途忧患使得他在小说中极力展现文人的牢骚与宣泄,“董役长干寺”的特殊经历凝结成其内心隐秘的佛道情结。“余话”中多样的诗文体裁是李昌祺游戏翰墨与炫才意识的体现。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觅灯因话》所反映的晚明士人的救世心态。邵景詹的《觅灯因话》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具有鲜明的晚明社会思想特征。晚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宽泛松懈以及思想领域的不断变革导致重利趋商、金钱至上、奢侈过度、违礼逾制,这是晚明社会风尚的主要特点。《觅灯因话》集中展现的是文人士子批判当时世风以期达到救世的理想与回归传统的愿望。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主要论述时代变迁与“剪灯三话”士人心态的嬗变。本文前三部分以时代为轴线,详细阐述“剪灯三话”单部作品反映的士人心态,因此,第四部分着重从宏观的角度对前三部分进行对比、总结,对“三话”折射的“士人心态”的共性与个性特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对“三话”所反映的“士人心态”嬗变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时代变迁为轴心,分别从士人与政局的关系、社会转型与士人创作观的改变、个人遭遇与士人群体的折射三方面予以详细阐述;其次,阐述“三话”作者创作心态的共性特点——坚守“劝惩教化”,即遵循文言小说发展历程中应有的创作理念。结语部分是对全文整体性的总结,分别就三部作品反映的士人心态做出概括性的论述,同时对其嬗变原因以及共性特征进行总结。
【关键词】:“剪灯三话” 士人心态 时代变迁 明代士人群体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绪论11-17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15-17
- 一 《剪灯新话》与易代士人心态17-39
- (一)生存危机——乱世士人处境17-26
- 1.“仕与隐”生存方式的艰难抉择18-22
- 2.“只怨干戈不怨天”的反战意识22-26
- (二)精神纠葛——由乱入治后的愤懑与不平26-33
- 1. 哀穷悼屈,感士不遇26-30
- 2. 假托幽冥,鸣己不平30-33
- (三)自我价值的标榜——诗文的大量羼入33-39
- 1.士林风气影响下的“扬己”之心34-36
- 2.诗文典故充斥与文人才气的张扬36-39
- 二 《剪灯余话》与治世文人心态39-60
- (一)庶吉士之选与“风教”意识39-48
- 1.文风化雨沾濡深——方面大儒的“扶持世教”之心41-45
- 2.敦尚人伦节义风——大儒方伯的贞节观45-48
- (二)仕途忧患与宗教情节48-53
- 1.声色根尘悲幻躯——心志荒落之余的宣泄48-50
- 2.亦欲断缘依法住——向佛、道寻求解脱之心50-53
- (三)游戏之笔与炫才之作53-60
- 1.肆力翰墨——诗文体裁的多样53-57
- 2.小说中诗文创作心态原因探析57-60
- 三 《觅灯因话》与晚明士人救世心态60-66
- (一)商品社会的洗礼与士子救世理想60-62
- (二)对妇女名士化的颂扬62-63
- (三)奢靡风气与“理”的规约63-66
- 四 时代变迁与“剪灯三话”士人心态的嬗变66-81
- (一)士人与政局的亲近与疏离66-71
- (二)社会转型与士人创作观的改变71-75
- (三)个人遭遇的书写与士人群体的折射75-78
- (四)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坚守“劝惩教化”与自我写心78-81
- 结语81-82
- 参考文献82-85
- 附录85-86
- 致谢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梓;科举制度与士人心态[J];寻根;2005年03期
2 罗霓霞;;牡丹和梅花:唐宋士人两种不同的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翟勇;;明代嘉、隆年间松江士人研究[J];江南论坛;2009年03期
4 王松景;;西晋初期士人心态初探——俗世与审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余来明;王勤;;科举废而诗愈昌——科举废黜与元前期江南士人生存方式的转变[J];学术研究;2011年12期
6 李春青;;汉代士人心态与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周玲玲;;汉末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士人心态[J];文艺评论;2012年10期
8 罗宗强;;儒学的式微舆士人心态的变化[J];中国文化;1989年01期
9 孙丽华;;论元代士人的归隐意识[J];唐都学刊;1991年02期
10 唐子奕;;两汉经学的应用与士人心态[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宗强;关于士人心态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曹 芊;明代学术史研究的新高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江边;文学思想史扩展的学科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化兵;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黄云鹤;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张维昭;儒学文化的悖离与回归[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雪飞;明中后期的上海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斌;北宋士人游学生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刘源;“剪灯三话”与明代士人心态嬗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3 范月霞;士人身份的分裂[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王丽珍;士人形象与文化追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骆耀军;明清之际士人认同的转变与重塑[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靳晴;六朝小说与士人生活状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丽萍;士人自觉意识的开端[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海兴;汉末散文创作及士人心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黄梅;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剪灯三话”与明代士人心态嬗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