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进退维谷—鲁敏小说的救赎意识

发布时间:2017-03-23 14:21

  本文关键词: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进退维谷—鲁敏小说的救赎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鲁敏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市的小乡镇,后进入南京市学习工作并定居,乡村记忆和都市生活经历先后构成了鲁敏的生活板块和文学来源,与之相对应的“东坝”故事和都市人生存镜像便构成了鲁敏文学世界的两大主题。双重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作者观察乡村和都市的双重视野,使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乡村视野来观照都市,也站在都市来回望乡村,从而使这两个主题构成一种既相互对照又相互补充的张力关系。但这种双重的观照不但未能解决作者对于生存的疑问,甚至催生了作者的挽歌情怀,她看到是无力挣扎的渺小而疲惫的都市人群像和唱着一曲挽歌正在远逝的乡村。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繁华都市中的生存困境”:主要分析并展示鲁敏笔下都市人所面临的四个困境:逃脱不了的“底层”生存噩梦、勉强维持的无爱婚姻、残酷却无法挣脱的职场牢笼,以及令人筋疲力尽的关系网络;第二章是“都市中的迷失——浮华下无依的灵魂”:这一章归纳了鲁敏都市小说中的三种人物类型:都市中大部分人的代表阶层——中产阶级、都市底层市民、都市乡村来客,他们均为生存共同挣扎于都市,却在此寻不到一丝温暖,不论中产阶级还是底层人民,他们都不仅为生计所困,甚至灵魂也无所依靠;第三章是“困境中的自我拯救与救赎漩涡”:人们面临困境的时候,便力图自我拯救,从作者笔下可总结出四种救赎方式——结婚、婚外情、同性恋、死亡,但不论哪种自我救赎,都将他们带入更深的救赎漩涡;第四章是“再也没有桃花源”:鲁敏试图在作为与都市相对的“东坝”中寻找救赎的方向,展现出浓郁的田园情结,但作者身上的都市经历和写作理性都使她深知,美好的“东坝”已经渐行渐远,它不仅无法承担救赎都市的重任,甚至难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自保。鲁敏是一位有强烈救赎意识的作家,她试图解救笔下人物于各种困境之中,却在救赎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她试图将乡村作为救赎的方向,却发现乡村同样藏污纳垢,无力抵抗现代化无坚不摧的浪潮,这一救赎路径和救赎困境的形成,无既源于作者乡村、都市兼具的阅历和视野,也源于其问题意识特别强烈的理性写作。
【关键词】:都市困境 乡村暗疾 救赎意识 救赎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0
  • 一、选题意义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7-8
  • 三、创作题材8-9
  • 四、救赎意识9
  • 五、研究目的与独特之处9-10
  • 第一章 繁华都市中的生存困境10-17
  • 第一节 环境的逼仄:无望的“底层”11-13
  • 第二节 婚姻的围城:无爱的家庭13-14
  • 第三节 生计的尴尬:无情的职场14-16
  • 第四节 人情的淡漠:无用的关系16-17
  • 第二章 都市中的迷失:浮华下无依的灵魂17-22
  • 第一节 孤独无奈的中产阶层17-19
  • 第二节 窒息无望的底层市民19-20
  • 第三节 彷徨无依的乡村来客20-22
  • 第三章 困境中的自我拯救与救赎漩涡22-28
  • 第一节 从牢笼到围城——婚姻22-23
  • 第二节“行为艺术”——婚外情23-24
  • 第三节 模糊的情感定位——同性恋24-25
  • 第四节 自由与解放——死亡25-28
  • 第四章 渐行渐远的“东坝”28-32
  • 第一节 挽歌中的桃花源28-29
  • 第二节 蒙昧的穷乡僻壤29-30
  • 第三节 乡土记忆的远逝30-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后记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春林;;新锐崛起与长篇小说的创作格局——2012年长篇小说印象[J];长城;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政文;[N];光明日报;2003年


  本文关键词: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进退维谷—鲁敏小说的救赎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3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