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倾向
发布时间:2017-03-24 01:04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倾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出现盛况,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究其原因,除了中国本信巫鬼的传统外,宗教是诱发志怪走向创作高峰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宗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前人多有论述。宗教总是面向世俗社会的,随着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愈来愈广泛的流播,与世俗社会不断交融,带有愈加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性,这些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都有明显体现,这正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内容。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志怪小说宗教世俗化的体现。不管道教还是佛教之所以会走向世俗化,都是为了向世人宣教、发扬本教。具体来看,两者的世俗化又有不同,与自身的教理教义密切相关。道教尚仙,因而志怪小说中的仙窟描写、炼丹升仙、消灾祛病等故事都表现出“扬仙”目的;佛教崇佛,因而志怪小说中的佛家法力、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故事统统呈现出“宣佛”意旨。除了宗教教义本身表现出世俗化倾向外,志怪小说中一些历史、传说、民俗故事等等也往往从宗教角度进行解读,宗教意识已渗入其中。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的是志怪小说宗教世俗化出现的原因。首先便是统治者的宗教扶植和下层人民的宗教寄托。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宗教的传播并非畅通无阻,这就亟需统治者的大力倡导提供先决条件。对于统治者而言,宗教可以涤荡民众精神,控制百姓意识,能够辅以治国,双方不谋而合,就为宗教在世俗社会的广泛流播铺平了道路。兵燹蜂起,经济凋敝的时代使得民众倍感乏力,他们只能以宗教作为精神寄托,自我安慰,有了大量的群众基础,宗教势必愈加贴合大众,愈加世俗化。其次,不管是僧人、道士混迹于世俗社会,还是王侯贵族、文人主动结交僧道,都使得宗教与世俗愈加密切。此外,传统儒家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入世儒学主张走向社会,辅佐君王,这对道教、佛教而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部分阐述的是志怪小说宗教世俗化的艺术手法。尽管不如后世唐传奇、白话小说那样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并非单纯记录故事,相当一部分作品已经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艺术手法。若是在志怪中一味宣扬宗教教义未免枯燥,撰写事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情节,塑造世俗与宗教参半的人物形象都能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教义。此外,修史、补史是魏晋六朝的一个热门,士人视之为一项大业,因此“史风”甚盛,本就长期依附于史书存在的志怪小说也不免受其影响。当然,志怪小说作者也在有意无意地参照史传模式,以证志怪中宗教故事的真实性,在世俗社会中赢得更多的信众。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 宗教 世俗化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5
- 第一章 志怪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体现15-36
- 第一节 志怪小说中的道教世俗化情怀15-24
- 第二节 志怪小说中的佛教世俗化征象24-31
- 第三节 志怪小说中历史传说与民俗风尚的宗教解读31-36
- 第二章 志怪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原因36-44
-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中的宗教情结与情感寄托36-38
- 第二节 佛、道的世俗性与儒家文化之影响38-44
- 第三章 志怪小说中宗教世俗化的艺术手法44-55
- 第一节 叙事手法的史传化模式44-47
- 第二节 事实与虚构的情节构成47-50
- 第三节 人神同构的人物形象塑造50-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小虎;;浅析宗教的世俗化倾向[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冯丹;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倾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3 蒋陶然;二十世纪以来宗教世俗化倾向的应对[J];中国天主教;2004年01期
4 胡t,
本文编号:264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