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生态视域下的林语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1:14

  本文关键词:生态视域下的林语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即由人类本位的文学向生态文学过渡。除了对五四时期“民主”“科学”认可之外,同时具有超越性,即对科学、人本主义、阶级斗争、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等进行了反思与超越,可以说林语堂的作品具有生态思想与世界性的视野。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林语堂其人其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部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体现了从人的文学向生态文学过渡的可能。这种过渡有其独特性:一是对人本主义的反思与超越。二是肯定科学的同时又反科学主义。进而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生态思想的发展以及林语堂在其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从自然、社会人际、文化三个维度阐述林语堂的生态思想。在自然维度上主要论述林语堂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自然人性的肯定、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生态平等观以及“浮生若梦”的悲剧式生命观;在社会人际的维度上,主要详述林语堂“中庸”“近情”的生态实践,略述作为生态表征的女性世界;在文化维度上,主要论述林语堂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努力,并阐述其“田园式”的城市生态观。第三部分主要从中西文化的角度对林语堂生态思想进行探源。首先在西方文化的横向移植上,林语堂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且与爱默生、梭罗的生态思想有着对话的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主要从儒道文化中对于天地自然及生命的看法切入,并找到林语堂与之的联系。林语堂的自然生态观主要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把“道”作为逻辑起点,更加关注的是自然生态系统。林语堂的人文生态观主要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以个人作为逻辑出发点,从社会伦理角度切入,认可儒家“仁民爱物”等生态伦理关系,更加关注的是社会生态系统。结语部分对林语堂生态观对于当下人从技术生存向生态生存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林语堂 自然 生态观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10-12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2-14
  • 第一章 林语堂:人类本位的文学到生态文学的转向14-25
  • 1.1 林语堂对人本主义的反思与超越14-18
  • 1.2 崇尚科学到反科学主义18-22
  • 1.3 由人的文学向生态文学过渡22-25
  • 第二章 林语堂生态观之内涵探析25-38
  • 2.1 从自然之子到尘世的过客25-30
  • 2.1.1 敬天畏神—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25-27
  • 2.1.2 本真的存在才是真正的自由27-28
  • 2.1.3 浮生如梦能几何,,细推物理须行乐28-30
  • 2.2 和谐共处的人际生态观30-34
  • 2.2.1 林语堂生态道德的社会实践—近情思想30-33
  • 2.2.2 生态的表征—女性33-34
  • 2.3 兼容并包的文化生态观34-38
  • 2.3.1“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34-36
  • 2.3.2 两个生态世界的调和——现代都市与传统乡村36-38
  • 第三章 林语堂生态观之文化探源38-51
  • 3.1 西方文化的横向移植38-45
  • 3.1.1 林语堂对基督教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接受38-40
  • 3.1.2 爱默生、梭罗与林语堂的生态对话40-45
  •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45-51
  • 3.2.1 对“道法自然”等道家生态智慧的接受45-48
  • 3.2.2 对“仁民爱物”等儒家生态伦理关系的认可48-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清琦;;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生态视域下的林语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4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6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