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川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地方性知识
发布时间:2020-12-22 18:15
乡土小说是指作者凭借回忆所构建的具有乡土特色地方气息的小说作品,这一类型的小说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前期大放异彩,成为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四川自古交通相对不便,地理位置特殊,在半封闭的环境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二十世纪上半叶中,一大批乡土作家以四川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乡土小说,其中所蕴含的对于四川地方性知识的丰富描写,不仅在四川本地引起了当地读者的强烈共鸣,也为其他地区的读者一领四川风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审美样本。在笔者看来,地方色彩是地方性知识中有机组成部分,是地方性知识中最具本土性特色的内容。乡土小说中对地方色彩的描绘与阐述,包括其中关于生存经验的描写,同时参与了四川乡土小说中对地方性知识的建构。可以说,在四川现代乡土文学中对地方性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对四川乡土社会中的地方性经验的美学式、诗化式的书写而建构的,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和探究的重点。本论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方法,以四川乡土小说尤其是其中的地方性知识为研究对象,从地方色彩与生存经验对地方性知识的建构、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在适当结合相关文献的同时从具体的小说文本中梳理乡土小说中的地方色彩...
【文章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地方性知识”概念辨析
1.1.1 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
1.1.2 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
1.2 研究综述
1.2.1 个体研究
1.2.2 群体研究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地方色彩与地方性知识的建构
2.1 地方色彩的概念
2.2 自然景观与地方性知识
2.2.1 庇护与封闭:川西北景观与乡民心态
2.2.2 韧性与惰性:川东北景观与山民心态
2.3 风俗民情与地方性知识
2.3.1 “巴蜀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描写
2.3.2 茶馆——世俗生活中的地方自治空间
2.4 地方方言与地方性知识
2.4.1 “俗语”——市井平民的生存文化
2.4.2 “隐语”——秘密团体的江湖通行证
第三章 地方性知识中的生存经验
3.1 生存经验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3.2 “权力-蛮力”的二元同构——地方权力运作的“蛮力方式”
3.2.1 力量型权威与“蛮力游戏”式的权力实践
3.2.2 地方性秩序的践行与维护
3.3 前现代的初民心理
3.3.1 膜拜强力的价值取向
3.3.2 用戏谑化解苦难的“街头智慧”
3.3.3 启蒙语境下的前现代生存经验
3.4 乡土社会中的实力派人物
3.4.1 战乱时期的“虎狼之师”——四川乡土小说中的军阀形象
3.4.2 旧时代的民间自治势力——四川乡土小说中的袍哥形象
3.4.3 穿越历史的生命力——四川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第四章 乡土小说中地方性知识的不同叙事策略
4.1 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叙述视角
4.1.1 “他者”眼光下的批判性视角
4.1.2 回归乡土经验的平行客观视角
4.2 地方性经验的叙事策略
4.2.1 “灵光”消逝——“去魅化”后的乡村叙事
4.2.2 “深描”下的“乡村地方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意识”的强化与统合——从艾芜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回归逻辑”谈起[J]. 熊庆元. 名作欣赏. 2018(32)
[2]李劼人爱国与人道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 廖鹏飞.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07)
[3]格尔茨“深描”的内涵研究[J]. 王丽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2)
[4]地方性书写对“大小说”的建构——从“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创作谈起[J]. 叶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05)
[5]地域性:超越城乡书写的文学品质[J]. 贺仲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6]地方性叙事与新的生长点——四川当代文学创作笔谈之一[J]. 向荣,唐小林,陈思广,段从学,白浩. 当代文坛. 2016(05)
[7]论袍哥文化对沙汀小说创作个性的影响[J]. 沈穷竹. 理论月刊. 2016(05)
[8]艾芜小说漂泊情怀的巴蜀文化阐释[J]. 谢丽.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9]地方性书写的困境与可能——以王跃文《漫水》的空间叙事为视角[J]. 刘泰然. 武陵学刊. 2015(04)
[10]故土情结与地域特色——艾芜作品中丧祭类词语及相关民俗文化探究[J]. 王振,黄尚军. 名作欣赏. 2015(09)
硕士论文
[1]现代川籍作家作品中的方言运用现象研究[D]. 赵红燕.河南大学 2017
[2]《死水微澜》中民俗文化的审美研究[D]. 代鑫.西南民族大学 2017
[3]论现代乡土小说的“巴蜀派”[D]. 马芸.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32197
【文章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地方性知识”概念辨析
1.1.1 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
1.1.2 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
1.2 研究综述
1.2.1 个体研究
1.2.2 群体研究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地方色彩与地方性知识的建构
2.1 地方色彩的概念
2.2 自然景观与地方性知识
2.2.1 庇护与封闭:川西北景观与乡民心态
2.2.2 韧性与惰性:川东北景观与山民心态
2.3 风俗民情与地方性知识
2.3.1 “巴蜀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描写
2.3.2 茶馆——世俗生活中的地方自治空间
2.4 地方方言与地方性知识
2.4.1 “俗语”——市井平民的生存文化
2.4.2 “隐语”——秘密团体的江湖通行证
第三章 地方性知识中的生存经验
3.1 生存经验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3.2 “权力-蛮力”的二元同构——地方权力运作的“蛮力方式”
3.2.1 力量型权威与“蛮力游戏”式的权力实践
3.2.2 地方性秩序的践行与维护
3.3 前现代的初民心理
3.3.1 膜拜强力的价值取向
3.3.2 用戏谑化解苦难的“街头智慧”
3.3.3 启蒙语境下的前现代生存经验
3.4 乡土社会中的实力派人物
3.4.1 战乱时期的“虎狼之师”——四川乡土小说中的军阀形象
3.4.2 旧时代的民间自治势力——四川乡土小说中的袍哥形象
3.4.3 穿越历史的生命力——四川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第四章 乡土小说中地方性知识的不同叙事策略
4.1 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叙述视角
4.1.1 “他者”眼光下的批判性视角
4.1.2 回归乡土经验的平行客观视角
4.2 地方性经验的叙事策略
4.2.1 “灵光”消逝——“去魅化”后的乡村叙事
4.2.2 “深描”下的“乡村地方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意识”的强化与统合——从艾芜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回归逻辑”谈起[J]. 熊庆元. 名作欣赏. 2018(32)
[2]李劼人爱国与人道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 廖鹏飞.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07)
[3]格尔茨“深描”的内涵研究[J]. 王丽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2)
[4]地方性书写对“大小说”的建构——从“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创作谈起[J]. 叶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05)
[5]地域性:超越城乡书写的文学品质[J]. 贺仲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6]地方性叙事与新的生长点——四川当代文学创作笔谈之一[J]. 向荣,唐小林,陈思广,段从学,白浩. 当代文坛. 2016(05)
[7]论袍哥文化对沙汀小说创作个性的影响[J]. 沈穷竹. 理论月刊. 2016(05)
[8]艾芜小说漂泊情怀的巴蜀文化阐释[J]. 谢丽.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9]地方性书写的困境与可能——以王跃文《漫水》的空间叙事为视角[J]. 刘泰然. 武陵学刊. 2015(04)
[10]故土情结与地域特色——艾芜作品中丧祭类词语及相关民俗文化探究[J]. 王振,黄尚军. 名作欣赏. 2015(09)
硕士论文
[1]现代川籍作家作品中的方言运用现象研究[D]. 赵红燕.河南大学 2017
[2]《死水微澜》中民俗文化的审美研究[D]. 代鑫.西南民族大学 2017
[3]论现代乡土小说的“巴蜀派”[D]. 马芸.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32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3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