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05:14

  本文关键词: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宗白华说:“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中国人寻求“和谐美”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等都要考量中国这一独具特色的审美——内外统一、谦谦君子式的心理诉求。“温柔敦厚”作为这一诉求的突破口贯穿着中国美学的始终。为了系统理解“温柔敦厚”美学思想,本文主体分为五章。从词义、词源考证出发,详细阐释“温柔敦厚”作为多音节词,在审美范畴内,其本源意义相关性与诗教传统的形成过程。运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探究其发展历史与具体概括性,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的角度彻底理解“温柔敦厚”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为了进一步厘清“温柔敦厚”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将“温柔敦厚”与其他美学范畴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性研究。在对比性研究中,本文着重厘清“温柔敦厚”与“古雅”,温柔敦厚”与“隐秀”,柔敦厚”与“圆美”,“温柔敦厚”与西方之“静穆”之关联,以此进一步加深对“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的理解。然而,“温柔敦厚”作为儒家诗教核心,它不仅仅表现在儒家诗教之上,同时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在其它艺术门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温柔敦厚”在儒教经典诗教基础上存在着道家与佛教的关联性,开始积极吸收佛道经典,走向儒释道三家一体的道路。
【关键词】:儒家 温柔敦厚 美学思想 古雅 隐秀 圆美 静穆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0
  • 1“温柔敦厚”的核心内涵10-21
  • 1.1“温柔敦厚”的释义10-15
  • 1.2 诗的起源与性质、概述15-17
  • 1.3“温柔敦厚”诗教的确立17-21
  • 2 历史地理环境与“温柔敦厚”诗教21-26
  • 2.1 地理环境与“温柔敦厚”21-23
  • 2.2 传统血缘宗族制度与“温柔敦厚”23-24
  • 2.3 中国君主制政治生态需求与“温柔敦厚”24-26
  • 3“温柔敦厚”的充实与延伸26-33
  • 3.1 唐宋时期26-28
  • 3.2 元明清时期28-33
  • 4“温柔敦厚”与其它审美范畴之比较33-42
  • 4.1“温柔敦厚”与“隐秀”33-35
  • 4.2“温柔敦厚”与“古雅”35-38
  • 4.3“温柔敦厚”与“圆美”38-40
  • 4.4“温柔敦厚”与西方美学中的“静穆”40-42
  • 5“温柔敦厚”与道家、佛教审美观的比较42-46
  • 5.1“温柔敦厚”与道家审美观42-44
  • 5.2“温柔敦厚”与佛教审美观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翰;;从“温柔敦厚”到“发愤”、“绮靡”——对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说的再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天道;“圆”:禅宗的审美理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袁济喜;论儒家审美人格的构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4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9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