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厚”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3 20:17
审美范畴“厚”自先秦酝酿,经过数千年的动力储备、孕育衍变,至晚清时期厚积薄发。尤其是晚清主流词派——常州词派的“厚”范畴,显现出非凡的革新精神和理论活力。本文在研究常州词派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纵横两方面对常州词派“厚”范畴作较为整体的梳理及探究。第一章,梳理审美范畴“厚”的历史衍变。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作为前审美范畴“厚”的演进阶段,“厚”先由自然概念引申入人格品评范畴,成为对人美好品性德行的一种肯定和颂扬,“厚”进入审美活动;两汉,经由儒家“温柔敦厚”人格规范和王充“禀气厚泊”文学主体论的发展,“厚”由人格审美意识到文学主体才性修养的根本要求,“厚”范畴在文论领域渐趋凸显其重要性;魏晋是“厚”范畴的审美突破期,“厚”开始摆脱道德和实用观念的束缚,表现出温雅委婉的审美诉求,“厚”作为文论领域的一个审美范畴得到初步显现。唐宋,“厚”正式确立为审美风格范畴,既表现出恢弘开阔的阳刚美,又有含蓄蕴藉的阴柔美的追求。明清是审美范畴“厚”的承传与完善期,此前出现过的“厚”观念、范畴均以一种契合时代而又承继传统的姿态重现。“厚”已不仅作为一个审美风格范畴,还有创作主体人格性情、学力修养,艺术创...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厚”范畴的历史衍变
第一节 前审美范畴“厚”的演进
第二节 “厚”作为审美范畴的确立及发展
第三节 “厚”作为审美范畴的承传与完善
第二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演变
第一节 始于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二节 忠于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三节 超越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三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厚”中见“柔”
第二节 “厚”中尚“真”
第三节 “厚”中求“浑”
第四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实践品格
第一节 “厚”范畴与词体创作论
第二节 “厚”范畴与词学尊体论
第三节 “厚”与词学审美论
第五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价值、局限及意义
第一节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价值和局限
第二节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谭献性情与学问并重的诗文观[J]. 刘红红.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论谭献《复堂词话》的尊体观[J]. 罗敏先.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01)
[3]镜与灯:本体论视域下王国维与况周颐求“真”词学观比较[J]. 刘晓丽,杨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4]浑:常州词派审美宗尚的确立与晚清词学走向[J]. 习婷. 东南学术. 2019(04)
[5]陳廷焯詞論中的“詞品”含義及其品第觀念[J]. 高紅豪. 词学. 2019(01)
[6]从《白雨斋词话》看陈廷焯“沉郁说”[J]. 孙依农. 学周刊. 2019(11)
[7]有厚入无间:常州词派创作心法探论[J]. 闵丰. 文学遗产. 2019(02)
[8]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J]. 刘佳,朱博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9]论清代常州词派之词选评点[J]. 刘深.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5)
[10]周济词学理论的破与立[J]. 谢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博士论文
[1]清代宋词学研究[D]. 曹明升.扬州大学 2006
[2]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 董雪静.复旦大学 2006
[3]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 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潘德舆诗学研究[D]. 孙忠玉.山东师范大学 2018
[2]常州派词学接受研究[D]. 张勤.南京师范大学 2018
[3]“风骚”精神与晚清词学观的演进[D]. 方夏卉.安徽师范大学 2017
[4]中国古代文论“厚”范畴研究[D]. 孙娜.辽宁大学 2016
[5]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美学研究[D]. 赵晨晨.黑龙江大学 2015
[6]常州派词选评点研究[D]. 甘华莹.广西大学 2014
[7]论常州词派对“词境”的建构[D]. 关伟.安徽大学 2013
[8]陈廷焯“沉郁”说词学理论研究[D]. 王喆.广西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55971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厚”范畴的历史衍变
第一节 前审美范畴“厚”的演进
第二节 “厚”作为审美范畴的确立及发展
第三节 “厚”作为审美范畴的承传与完善
第二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演变
第一节 始于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二节 忠于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三节 超越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三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厚”中见“柔”
第二节 “厚”中尚“真”
第三节 “厚”中求“浑”
第四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实践品格
第一节 “厚”范畴与词体创作论
第二节 “厚”范畴与词学尊体论
第三节 “厚”与词学审美论
第五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价值、局限及意义
第一节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价值和局限
第二节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谭献性情与学问并重的诗文观[J]. 刘红红.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论谭献《复堂词话》的尊体观[J]. 罗敏先.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01)
[3]镜与灯:本体论视域下王国维与况周颐求“真”词学观比较[J]. 刘晓丽,杨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4]浑:常州词派审美宗尚的确立与晚清词学走向[J]. 习婷. 东南学术. 2019(04)
[5]陳廷焯詞論中的“詞品”含義及其品第觀念[J]. 高紅豪. 词学. 2019(01)
[6]从《白雨斋词话》看陈廷焯“沉郁说”[J]. 孙依农. 学周刊. 2019(11)
[7]有厚入无间:常州词派创作心法探论[J]. 闵丰. 文学遗产. 2019(02)
[8]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J]. 刘佳,朱博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9]论清代常州词派之词选评点[J]. 刘深.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5)
[10]周济词学理论的破与立[J]. 谢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博士论文
[1]清代宋词学研究[D]. 曹明升.扬州大学 2006
[2]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 董雪静.复旦大学 2006
[3]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 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潘德舆诗学研究[D]. 孙忠玉.山东师范大学 2018
[2]常州派词学接受研究[D]. 张勤.南京师范大学 2018
[3]“风骚”精神与晚清词学观的演进[D]. 方夏卉.安徽师范大学 2017
[4]中国古代文论“厚”范畴研究[D]. 孙娜.辽宁大学 2016
[5]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美学研究[D]. 赵晨晨.黑龙江大学 2015
[6]常州派词选评点研究[D]. 甘华莹.广西大学 2014
[7]论常州词派对“词境”的建构[D]. 关伟.安徽大学 2013
[8]陈廷焯“沉郁”说词学理论研究[D]. 王喆.广西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55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15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