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行旅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1 20:46
鲍照是南朝宋元嘉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孤出于时代,为后世所重。观其一生,为仕途而行旅是他生存模式的真实写照。研究鲍照的行旅诗歌,有利于我们进行双向审视,既可以在南朝的社会与历史、以及在士文化的大背景下了解鲍照的宦游经历,帮助我们对他的生存处境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在多个方面了解鲍照其人其诗,又可以在鲍照的行旅过程与心理历程中,感受南朝行旅诗创作的整体背景,探寻行旅背后蕴含的时代特色与文化意义,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本文以鲍照的相关史料与文学作品为基础,分四个部分对鲍照行旅诗作综合研究。第一部分,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分析鲍照行旅的动因,并梳理他的行旅历程。就时代环境而言,刘宋皇权的重振意味着寒门人物入仕的大门渐渐开启,宗王的辟召制度进一步打通寒门人物以行旅游仕的道路,为鲍照进入仕途创造可能;从个人追求出发,鲍照自身有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追求,同时具有不甘沉沦的狂狷性格,时代与个人气质共同驱使他为入仕而踏上行旅之路。鲍照行旅以宦游为主,可以通过鲍照的任职情况梳理他的行旅历程。第二部分,探讨鲍照行旅诗的时空书写。在空间书写上,鲍照抓住了地域空间的民俗特色,主要体现在江州、扬州、建康与荆楚地带的书...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行旅诗界说
第二节 鲍照行旅诗研究述评
一、从南朝至清朝对鲍照诗歌的批评
二、鲍照生平及其行旅诗歌近百年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及论文结构
一、选题意义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鲍照的行旅动因及历程
第一节 鲍照踏上行旅之路的动因
一、时代环境的驱动
二、个人追求的驱动
第二节 鲍照的人生行旅历程
一、任职于刘义庆幕府时期
二、任职于刘义季、刘濬幕府时期
三、任职于刘骏朝廷时期
四、任职于刘子顼幕府时期
第二章 鲍照行旅诗的时空书写
第一节 鲍照行旅诗的空间书写
一、空间的地域性书写
二、空间的想象性书写
第二节 鲍照行旅诗的时间书写
一、物理时间的变奏
二、心理时间的延展
第三章 鲍照行旅诗的情感意蕴及抒情方式
第一节 鲍照行旅诗的情感意蕴
一、“久宦迷远川”——身乏心忧之叹
二、“忍悲别亲知”——别离家园之思
三、“人生亦有命”——运命困顿之悲
第二节 鲍照行旅诗的抒情方式
一、蓄势:形成情感张力
二、诘问:释放情感冲力
三、代言:假借抒情主体
第四章 鲍照行旅诗的汲古与通变
第一节 沿袭行旅诗传统范式
一、感物比兴传统
二、羁旅山水传统
第二节 开拓行旅诗世俗新风
一、理消情长
二、辞变险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纪行赋中天气的表达和意义[J]. 丁涵.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2]“颜谢”“鲍谢”与“陶谢”——唐人元嘉诗史观的考察[J]. 李泊汀. 文学遗产. 2019(04)
[3]险圆与奇正:南朝至唐一组诗学观念的展开[J]. 付佳奥. 文学遗产. 2019(04)
[4]江山入赋——宋代纪行赋中的文本风景与历史地理[J]. 丁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5]纪行赋在建安时代的变奏及其成因探微[J]. 丁涵.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6]刘宋中期政局与鲍照的人生困境[J]. 毛若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7]“羁旅山水”诗歌传统在南朝的确立与定型[J]. 程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文学宗府,驰名海内”——鲍照在隋唐的接受述论[J]. 罗春兰.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3)
[9]鲍照集版本考[J]. 颜庆余. 图书馆杂志. 2012(05)
[10]鲍照山水诗的抒情意绪和悲苦情结[J]. 丁福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博士论文
[1]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D]. 于海峰.北京大学 2012
[2]城市与文学[D]. 王柳芳.苏州大学 2011
[3]鲍照诗歌专题研究[D]. 李鹏.陕西师范大学 2009
[4]六朝羁旅诗研究[D]. 张喜贵.上海师范大学 2009
[5]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 罗春兰.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文选》“行旅诗”研究[D]. 张美娟.陕西师范大学 2017
[2]南朝行旅诗研究[D]. 杨晓辉.江南大学 2015
[3]南朝京都建康与文学关系研究[D]. 王芳.江南大学 2014
[4]鲍照诗歌研究[D]. 孙歌.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鲍照山水诗研究[D]. 李金欣.北京大学 2012
[6]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研究[D]. 丛炜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59842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行旅诗界说
第二节 鲍照行旅诗研究述评
一、从南朝至清朝对鲍照诗歌的批评
二、鲍照生平及其行旅诗歌近百年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及论文结构
一、选题意义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鲍照的行旅动因及历程
第一节 鲍照踏上行旅之路的动因
一、时代环境的驱动
二、个人追求的驱动
第二节 鲍照的人生行旅历程
一、任职于刘义庆幕府时期
二、任职于刘义季、刘濬幕府时期
三、任职于刘骏朝廷时期
四、任职于刘子顼幕府时期
第二章 鲍照行旅诗的时空书写
第一节 鲍照行旅诗的空间书写
一、空间的地域性书写
二、空间的想象性书写
第二节 鲍照行旅诗的时间书写
一、物理时间的变奏
二、心理时间的延展
第三章 鲍照行旅诗的情感意蕴及抒情方式
第一节 鲍照行旅诗的情感意蕴
一、“久宦迷远川”——身乏心忧之叹
二、“忍悲别亲知”——别离家园之思
三、“人生亦有命”——运命困顿之悲
第二节 鲍照行旅诗的抒情方式
一、蓄势:形成情感张力
二、诘问:释放情感冲力
三、代言:假借抒情主体
第四章 鲍照行旅诗的汲古与通变
第一节 沿袭行旅诗传统范式
一、感物比兴传统
二、羁旅山水传统
第二节 开拓行旅诗世俗新风
一、理消情长
二、辞变险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纪行赋中天气的表达和意义[J]. 丁涵.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2]“颜谢”“鲍谢”与“陶谢”——唐人元嘉诗史观的考察[J]. 李泊汀. 文学遗产. 2019(04)
[3]险圆与奇正:南朝至唐一组诗学观念的展开[J]. 付佳奥. 文学遗产. 2019(04)
[4]江山入赋——宋代纪行赋中的文本风景与历史地理[J]. 丁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5]纪行赋在建安时代的变奏及其成因探微[J]. 丁涵.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6]刘宋中期政局与鲍照的人生困境[J]. 毛若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7]“羁旅山水”诗歌传统在南朝的确立与定型[J]. 程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文学宗府,驰名海内”——鲍照在隋唐的接受述论[J]. 罗春兰.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3)
[9]鲍照集版本考[J]. 颜庆余. 图书馆杂志. 2012(05)
[10]鲍照山水诗的抒情意绪和悲苦情结[J]. 丁福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博士论文
[1]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D]. 于海峰.北京大学 2012
[2]城市与文学[D]. 王柳芳.苏州大学 2011
[3]鲍照诗歌专题研究[D]. 李鹏.陕西师范大学 2009
[4]六朝羁旅诗研究[D]. 张喜贵.上海师范大学 2009
[5]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 罗春兰.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文选》“行旅诗”研究[D]. 张美娟.陕西师范大学 2017
[2]南朝行旅诗研究[D]. 杨晓辉.江南大学 2015
[3]南朝京都建康与文学关系研究[D]. 王芳.江南大学 2014
[4]鲍照诗歌研究[D]. 孙歌.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鲍照山水诗研究[D]. 李金欣.北京大学 2012
[6]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研究[D]. 丛炜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59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5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