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的影像化叙事
本文关键词:论王安忆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兴起,特别是以影像文化为主导的大众文化的崛起冲击着纯文学领域,使得纯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愈加艰难。但文学向来是电影的故事基础之一,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的成功往往又能带动小说本身的传播。同时,随着小说与电影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纯文学”作家的写作技巧吸收进了电影的语言风格。作为当代“纯文学”作家主力的工安忆见证了90年代“纯文学”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也经历着电影与小说复杂的共存形态。此外,王安忆作为“海派传人”,在被上海这座有着浓厚电影氛围的现代化城市深深浸染着的同时,也传承了海派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特征,再加上自身对电影的极大兴趣,与她作家与编剧的双重身份,使她90年代以来的小说呈现出明显的影像化叙事风格。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王安忆影像化叙事小说中的电影元素进行了论述。一是运用各种类型的蒙太奇手法讲述俗世生活传奇。二是小说中对光线的大量描写。王安忆对光线的偏爱使她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和运动感。三是小说中电影镜头化的语言。王安忆将镜头化语言引入小说改变了传统写作所积累的那种冗长拖沓的写作方式,将平庸的日常生活演绎出一份流动的诗意,也让她的纯文学小说在大众文化的浪潮中不失活泼与新意。四是小说中淡雅的色彩造型。小说不仅以色彩表达出清淡但却绵长的情感,也通过色彩来塑造人物性格,显示出王安忆小说无处不在的视觉化想象。王安忆小说的结构模式中同样显示出影像化叙事的特征。王安忆多篇小说使用了视觉化场景作为开篇;小说中的都市景观接续了现代都市小说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营造出小说的空间感:小说整体的影像化结构上表现出独特的象征意味。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常常能为电影改编提供便利,“纯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像化化叙事手法的运用在为小说文本增色的同时,也使得小说更易于生成影像般的画面,由此成为小说能够获得改编的重要促成因素。但在“纯文学”小说的电影改编中,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王安忆小说尽管有着影像化叙事的特征,但其中的内核依然是“纯文学”的。文学的影像化叙事是文学在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冲击下进行自我变革与突破的一种策略,文学中丰富的蕴藉性、内涵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文学只有在坚守自己本质的前提下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出路。
【关键词】:王安忆 影像化叙事 大众文化 王安忆小说 《长恨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0 前言9-10
- 1 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渐进10-23
- 1.1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峙与兼容10-14
- 1.1.1 “纯文学”四面楚歌的困境11-12
- 1.1.2 影像时代的大众霸权12-14
- 1.2 影像时代中小说创作的审美取向14-18
- 1.2.1 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的电影性15-16
- 1.2.2 纯文学作家的影像化叙事倾向16-18
- 1.3 王安忆对电影的介入与选择18-23
- 1.3.1 王安忆小说对海派影像化叙事传统的继承18-19
- 1.3.2 上海电影文化的浸染19-22
- 1.3.3 王安忆:上海影像化叙事的新传人22-23
- 2 王安忆影像化叙事小说中的电影元素23-31
- 2.1 蒙太奇里的新传奇23-25
- 2.2 光线下暖调的俗世生活25-27
- 2.3 镜头中的流动诗意27-29
- 2.4 淡雅的色彩造型29-31
- 3 从“光阴”到“光影”:王安忆影像化叙事小说的结构模式31-36
- 3.1 视觉化场景的开篇31-33
- 3.2 以都市景观营造小说的空间化33-34
- 3.3 影像化结构模式的象征意味34-36
- 4 影像化叙事小说《长恨歌》及其电影改编36-42
- 4.1 镜像式生存的视觉性再现36-39
- 4.2 叙述者的性别转换39-41
- 4.3 文艺性与商业性的两难41-42
- 5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历46
- 发表的学术论文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晓丹;解读《富萍》,解读王安忆[J];当代文坛;2001年04期
2 李彩云;勇敢的追求 深沉的启迪——王安忆小说新作《富萍》欣赏[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朱青;王安忆笔下的“生长的疼痛”[J];当代文坛;2002年05期
4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5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论王安忆的小说哲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6 李雪梅;试论王安忆小说的独特人文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荒林;王安忆小说:自我的成长与孤独的承担[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张爱荣;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阶段性[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宋文坛;游移·迷恋·徘徊——对王安忆9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种解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5期
10 崔旭光;论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城乡视域[J];殷都学刊;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晓峰;;文学:个人心灵的景——王安忆的文学观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阿兵;;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陈华积;;“米尼”们的“沉沦”——王安忆小说转型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王莉;;自然 朴素 平实——王安忆小说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郜元宝;全面接受王安忆意味着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臻青;王安忆在建构自己的一个梦[N];辽宁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许维萍;写实空间下的无尽可能[N];辽宁日报;2007年
4 杨剑龙;精神的探究与艺术的追求[N];文艺报;2001年
5 王宏图;对现实的回应及其匮乏[N];文学报;2003年
6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王安忆《长恨歌》登上话剧舞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女性写作促进妇女理论建设[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胡燕春;当代海派女作家的美国“表情”[N];光明日报;2011年
9 台湾著名学者 陈信元;大陆名作家:两岸共同的文化偶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常态叙述中的精神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房芳;平民世界的人性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向辉;守望·逃离·追寻[D];苏州大学;2009年
7 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启宏;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远方;王安忆的乡土写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茜;王安忆的人文关怀[D];安徽大学;2004年
3 唐凤琴;漂泊与救赎—论王安忆[D];安徽大学;2011年
4 谷文静;总体性理论视野下的王安忆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牟文烨;论王安忆小说的影像化叙事[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杨霞;论王安忆的“上海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侯书芸;王安忆小说文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潘毕君;王安忆的两次乡村回望[D];汕头大学;2008年
9 陈宁来;论王安忆小说对人性的探索[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赵春雨;王安忆小说的人文关怀[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王安忆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6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