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宴饮诗研究
本文关键词:魏晋宴饮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魏晋宴饮诗滥觞于《诗经》,在继承《诗经》的诗歌创作传统的基础上,魏晋宴饮诗又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情思意象等各个方面产生新变,这种新变为南北朝宴饮诗之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魏晋宴饮诗在中古时期的宴饮诗创作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魏晋宴饮诗历经曹魏建安、正始以及西晋、东晋四个时期,由于受时代背景、社会思潮、阶层文化、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宴饮诗”在每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情态,并因此具有不同的特点。建安时期宴饮诗将情、色、物象等入诗,感情上激越昂扬,正始时期宴饮诗则寄旨玄远,感情内敛深沉,西晋宴饮诗受政治影响至深,对物欲的追求也开始进入诗歌之中,人文意象不断增多,东晋受地理环境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宴饮诗冲淡平和,“心”“气”两怡。魏晋四个不同时期的宴饮诗创作情态使得这一时期宴饮诗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了魏晋宴饮诗的发展和变化。总的来说,魏晋宴饮诗历经了情思意象、思想感情和宴饮地点的变化,在总体特征上,具有着集体性的创作方式、贵族化的创作主体、礼俗文化的创作环境的共同特征,作为魏晋文学的重要一支,考察魏晋“宴饮诗”具有了解和窥探魏晋诗歌整体发展情况的作用。
【关键词】:魏晋 宴饮诗 特点 发展 时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第一章 宴饮诗源起及魏晋宴饮诗概说10-23
- 第一节 宴饮诗义界与源起10-13
- 第二节 宴饮诗之社会背景13-19
- 一、酒与文人集团14-16
- 二、战乱与人性解放16-18
- 三、谈玄之风与社会思潮18-19
- 第三节 魏晋宴饮诗界说与分类19-23
- 一、游仙诗与宴饮诗19-20
- 二、咏怀诗与宴饮诗20-21
- 三、应诏诗与宴饮诗21
- 四、玄言诗与宴饮诗21-23
- 第二章 曹魏时期之宴饮诗23-36
- 第一节 邺下文人集团与宴饮诗创作23-29
- 一、曹氏父子之宴饮活动24-25
- 二、前期战乱与后期安定25-26
- 三、物、色与游戏26-28
- 四、情思与意象28-29
- 第二节 竹林七贤与宴饮诗创作29-36
- 一、正始玄思32-34
- 二、寄旨玄远34-36
- 第三章 两晋时期之宴饮诗36-56
- 第一节 西晋士子与宴饮诗创作36-44
- 一、自我形象之缺失40-41
- 二、颂德称美与宏大的时空观41-44
- 第二节 兰亭雅集与宴饮诗创作44-56
- 一、宴饮诗之山水观照48-51
- 二、淡与真:从陶渊明看东晋宴饮诗51-56
- 第四章 魏晋“宴饮诗”总体特征与流变56-63
- 第一节 魏晋“宴饮诗”的特征56-58
- 一、集体性的创作方式56-57
- 二、贵族化的创作主体57-58
- 三、礼俗文化的创作环境58
- 第二节 魏晋“宴饮诗”之流变58-63
- 一、情思意象之流变59-60
- 二、思想感情之流变60-62
- 三、宴饮地点之流变62-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5
- 附录:魏晋宴饮诗诗目65-70
- 致谢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刘志刚;彭启福;;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杨国平;《物不迁论》义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冯莉;;汉晋诸子“论”体考述——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竞;;王斱《四六话》与古代骈文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李霞;;从“无情”到“有情”:道家生命本性论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欧阳国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感人假设论纲[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乔宗方;;试论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同步历史的自然科学意蕴[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佟健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杨立华;;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10 安性栽;;《国风》之婚姻观念辨析[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路;潘岳辞赋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丹;《东方朔集》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魏晋宴饮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6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