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打工诗歌并非我的全部”—论郑小琼诗歌主题的多元性

发布时间:2017-05-13 19:22

  本文关键词:“打工诗歌并非我的全部”—论郑小琼诗歌主题的多元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郑小琼是“底层诗歌”创作者中较为优秀的一位,她以自身独特的经验将一首首打工诗歌被人们所熟知,却因此让自己被贴上“打工诗人”这一固定的标签,而本文不再仅仅论述郑小琼“打工诗歌”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和伦理道德,而是转换角度,分别从空间、时间、女性爱情、精神信仰等几个主题进行论述,意旨避免评论界只谈其“打工题材”从而忽略其个性的多维度,能较为全面的了解郑小琼各种主题诗歌的创作。本文一共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关于郑小琼诗歌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讲了郑小琼诗歌主题的变迁流程,阐释了郑小琼“打工诗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诗人如何拒绝“被标签”化,将诗歌主题进行多元化的流变过程。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到第五章,这一部分为论文的主要部分,分别从空间、时间、女性爱情和精神出口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关于郑小琼以空间为主题的诗歌,着重是以“打工诗歌”为主题的前提下,郑小琼是如何将左翼诗歌和现代诗歌融合在一起并创新出自己新的诗歌体系;后几个方面则是郑小琼超出打工诗歌而创作出的意义厚重的其他主题:关于时间主题,论述了郑小琼如何将个体时间与历史时间相碰撞,用诗歌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缩影;关于女性爱情主题,在这里体现出郑小琼根据现实底层的爱情和婚姻所产生的独特观点;关于精神信仰主题,是着重分析了郑小琼在苦难的生活模式下对梦想、希望和爱的精神坚守。
【关键词】:郑小琼 变迁流程 主题多元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论8-14
  • 第一节 郑小琼诗歌研究现状8-12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目的12-14
  • 第一章 郑小琼诗歌主题的形成与流变14-19
  • 第一节“疼痛的呐喊”——“打工主题”的形成14-16
  • 第二节“拒绝标签”——“多元主题”的升华16-19
  • 第二章 在“继承”与“创新”中的空间主题书写19-32
  • 第一节 对城市底层的见证和记录20-24
  • (一)梦想被现代空间体验割裂21-23
  • (二)人被现代空间体验隔绝23-24
  • 第二节 对故土的追忆和反思24-32
  • (一)回忆的故乡25-27
  • (二)现实的故乡27-32
  • 第三章“个体与时代”交织体验的时间主题书写32-41
  • 第一节 时间暴力下被埋葬的青春32-34
  • 第二节 生命与死亡结点上的回望34-36
  • 第三节 时代与历史的书写36-41
  • (一)一个时代的缩影(长诗)36-39
  • (二)寻找历史的真相(短诗)39-41
  • 第四章 在“失望”中消逝的情爱主题书写41-48
  • 第一节 理想中对爱情的向往41-43
  • 第二节 爱情的消逝和肉体的兴盛43-45
  • 第三节 传统家庭的建立与虚设45-48
  • 第五章 重建内心“秩序”的精神主题书写48-54
  • 第一节 超越苦难的精神救赎48-50
  • 第二节 自我与信仰的重新寻找50-52
  • 第三节 爱与幸福的内心眺望52-54
  • 结论54-55
  • 注释55-57
  • 参考文献57-6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田秀;;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与诗人[J];长城;2011年12期

2 谭延桐;哪样才是诗歌的牵挂[J];诗探索;2004年Z2期

3 王晓渔;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张清华;二○○四诗歌的若干关键词[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1期

5 宗仁发;;新世纪诗歌的疑与惑[J];文艺争鸣;2006年01期

6 叶延滨;;中国当下诗歌十四题[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马竹;;湖北作家与武汉高校诗歌[J];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05期

8 谭五昌;;新时期以来重庆诗歌略谈[J];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范肖丹;;诗歌的世纪耗散[J];文学自由谈;2008年06期

10 邓文华;;“边缘叙事”:1990年代诗歌的叙事策略[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霍俊明;;自由写作与时代担当:再造诗歌浪潮的神话想象——关于抗震诗歌问题的诗学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2 陈卫;;诗歌重创及其问题——对大陆1980年代中期以来诗歌的史评与编选认识[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江非;;王夫刚诗歌中的“天”和“天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俊国;霍俊明;;代表大地上最小的纪念碑——对话徐俊国[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润霞;伦丹;刘瑶;;2005—2006年新诗纪事[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6 西渡;;重围中的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与新诗关系的一种观察[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小曼 实习记者 李方舟 ;诗歌在路上[N];财经时报;2006年

2 韩浩月;维护诗歌的尊严[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刘静;当诗歌遇上新媒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邰子桐;诗歌,拥抱春天[N];吉林日报;2005年

5 王光明邋张清华 谭五昌 金涛;娱乐化时代诗歌何为[N];中国艺术报;2007年

6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刘一平 王樽 刘永新 孟迷 杨媚 尹春芳;“在场”与“担当”是诗歌的使命[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邓亚明;红土诗歌还会红起来吗?[N];湛江日报;2011年

8 谭五昌;新世纪诗歌现状的宏观扫描[N];广西日报;2011年

9 张清华;诗歌缺少了色彩[N];文学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363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63434.html

上一篇:魏晋宴饮诗研究  
下一篇:皮陆唱和诗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2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