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5 18:16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时期小说 女革命者 形象特征 叙事艺术 革命历史


【摘要】: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文学中的女革命者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她们或迷茫或坚定,或纯洁无瑕或妖艳无比,或懵懂无知或胸怀梦想。由于受不同文艺思想的影响,现代文学中的女革命者千姿百态,但是她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解放,她们正在追求或者曾经追求女性解放、个性解放、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完成了对民族的解放,法律上实现了女性的解放。当代文学回忆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与战争,铭记革命的历史进程,塑造众多女革命者形象。随着时代的推进,文学的发展,思潮的更迭,女革命者形象逐渐发展,她们成为时代的缩影,国家民族的代言人,映照着民族抗争的历史进程。本文以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女革命者形象建构的叙事艺术,探讨女革命者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梳理女革命者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总体特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女革命者在立场上是无产阶级的,她们的性格是刚强的,命运带有悲剧性。“十七年”文学的女革命者具有脸谱化的特征,“寻获母亲”的成长者、坚定不移的抗争者、放弃信仰的殊途者三种类型特征明显,也存在千人一面的特质。“文革文学”的女革命者形象突显出男性化特质,缺失了女性的身体和心理机制,所有的内容都以革命斗争为主题。第二章主要探讨女革命者形象生成的语境。女革命者形象生成的历史语境包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方面。作家们曾经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秉承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家们逐渐适应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思想。在新历史主义的思潮下,受民族与国家意识影响,作家的价值观念改变,形成后革命的个人史观,赋予革命历史更多文本性。第三章从文本出发分析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包括投入革命获得成长的女知识分子、勇敢反抗父权制度的叛逆女性、像男人一样战斗的女军人、处于历史边缘的女性革命零余者四类。她们在思想上表现得单纯又睿智,在行为上即使知道梦碎的结果也选择执拗地坚持,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对压抑的反抗,心理自主性觉醒、身体自觉性回归。第四章阐释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建构的叙事艺术。女革命者形象的塑造通过叙事立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来完成。立场上女革命者的崇高性被消解,道德意识被弱化,生活与革命相交融形成生命历程,并在深度上开掘革命体悟。第五章是对女革命者形象价值及意义的反思,分别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个人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三方面进行反思。相对于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性革命者,她们站在附属的位置上,受主导位置的支配,以家庭、身体为代价进行革命,渴求历史的正名。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的革命活动往往并非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出发点,她们常常是由于历史的偶然、爱情的动力、欲望的渴求而参加革命,这是后革命对革命的补充,也是文学回归审美意识形态的表征。女革命者是每一个时代的剪影,反映着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的苦难与欣喜,是对国家民族的另一种形式的观照。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 女革命者 形象特征 叙事艺术 革命历史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6
  • 0.1 女革命者形象研究综述11-12
  • 0.2 女革命者概念的界定12-14
  • 0.3 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14-16
  • 1 女革命者形象的确立及其时代性的演变16-24
  • 1.1 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女革命者形象的勃兴16-18
  • 1.2 “十七年”文学与女革命者形象的类型化18-22
  • 1.2.1 “寻获母亲”的成长者18-20
  • 1.2.2 坚定不移的女性抗争者20-21
  • 1.2.3 放弃信仰的革命殊途者21-22
  • 1.3 “文革文学”与女革命者形象的英雄化22-24
  • 2 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生成的语境24-32
  • 2.1 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生成的历史语境24-27
  • 2.1.1 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对革命历史的人性化书写24-26
  • 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学自身与作者的合谋26-27
  • 2.2 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生成的文化语境27-32
  • 2.2.1 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呼唤:革命理想与信仰的重拾28-29
  • 2.2.2 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文本与革命历史的交融29-30
  • 2.2.3 作者价值观念的转变:后革命时代的个人历史观30-32
  • 3 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的形象类型与特征分析32-49
  • 3.1 女革命者形象系列32-36
  • 3.1.1 投入革命获得成长的女知识分子32-33
  • 3.1.2 勇敢反抗父权制度的叛逆女性33-34
  • 3.1.3 像男人一样战斗的女军人34-35
  • 3.1.4 处于历史边缘的女性革命零余者35-36
  • 3.2 女革命者形象的性格特征分析36-42
  • 3.2.1 复杂革命中的单纯与高尚36-37
  • 3.2.2 有独特认识的睿智与明理37-39
  • 3.2.3 以命换梦的勇敢与坚强39-40
  • 3.2.4 痴心梦碎的执拗与不悔40-42
  • 3.3 女革命者形象的心理特征展示42-49
  • 3.3.1 心理自主性觉醒:独立于革命追求的爱情选择42-44
  • 3.3.2 身体自觉性回归:张扬动荡中女革命者身体感受44-46
  • 3.3.3 多种欲望的萌动:爱情、政治、权力欲望的交织46
  • 3.3.4 理性缺失的疯狂:心魔控制的折磨与反抗压抑46-49
  • 4 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的叙事艺术49-59
  • 4.1 传统“元叙事”立场的分裂:崇高性的祛魅和神圣的消解49-52
  • 4.1.1 弱化道德意识的个人化叙事:革命者崇高性的祛魅49-51
  • 4.1.2 追问革命意义的客观化叙事:革命神圣性的消解51-52
  • 4.2 叙事时间的延长与拓展:生命长度和历史广度的交叉52-55
  • 4.2.1 淡化个人时间刻度:扩展女革命者生命长度52-54
  • 4.2.2 扩充革命史延伸度:丰富革命环境历史广度54-55
  • 4.3 叙事视角的向内转:女革命者革命体悟的挖掘55-59
  • 4.3.1 内外视角捕捉内心人性冲突:潜在意识与精神煎熬56-57
  • 4.3.2 聚焦之外“有意味的空白”:革命情绪与隐痛体悟57-59
  • 5 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书写的文学反思59-68
  • 5.1 脆弱个体在革命集体中的飘摇:渴望正名59-62
  • 5.1.1 女革命者禁锢于男权:从属的失语状态59-61
  • 5.1.2 个体淹没于革命集体:被遮蔽的双重牺牲61-62
  • 5.2 文学对政治“想象”历史的补充:还原历史62-66
  • 5.2.1 文学回归意识形态审美本色:爱情成为革命的部分滥觞63-65
  • 5.2.2 文学还原、想象历史面目:命运的随机与偶然成为动因65-66
  • 5.3 个人成为民族历史的缩影:反抗遗忘66-68
  • 结束语68-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涛;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年02期

2 汪丽景;论新时期小说的文化现象[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3 姜智芹;新时期小说研究的“他者”视角[J];文史哲;2002年06期

4 陈士部;新时期小说的一种独特的解读——评李永建《人的回归、发现和重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孙静文;新时期小说功利化取向的原因及其危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王文玲;;新时期小说儿童叙事的双重变奏[J];齐鲁学刊;2008年04期

7 王连英;;写实之外——论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转型[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李裴;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三种意向及其批评[J];文艺评论;1987年05期

9 ;“生命”的人不能脱离社会的人的制约[J];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06期

10 宇文华生;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民族意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向阳;;怀旧:新时期小说情绪主题[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王世凯;;新时期小说语言转型之我见[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3 傅书华;;渗透与创新——试论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现代主义因素[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木土;捷克新时期小说拾遗[N];文艺报;2012年

2 李静;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新视野[N];文艺报;2008年

3 肖远平;读《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N];文艺报;2008年

4 陈继会;“价值生活”与文学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贾平凹;他的洋让我喜欢而嫉妒[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徐启建;咀嚼苦涩的芬芳[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王建旗;不要以为可以找到迷宫的出口[N];文艺报;2014年

8 潘晓生(作者单位:济南大学中文系);女性文学发展的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波;城乡冲突: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D];兰州大学;2011年

2 陈振华;中国新时期小说反讽叙事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德军;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D];兰州大学;2012年

4 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金红;意识流艺术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D];苏州大学;2006年

6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齐亚敏;新时期小说中的未成年人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河;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文革”叙事[D];苏州大学;2007年

9 张连义;新时期小说中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际兵;悖谬与救赎[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茂兰;神秘文化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复归[D];苏州大学;2004年

2 宋拓瑞;新时期小说孤独儿童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王磊;“草原”与“城市”的纠葛—内蒙古新时期小说中的“草原”意象和“城市”意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何萃;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村出走女性形象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5 牛晓燕;新时期小说女性“等待”主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郭骁;新时期小说中女革命者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姚利红;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喜剧精神[D];中南大学;2009年

8 姜亚菁;新时期小说“疯癫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窦莉;新时期小说中的“井”意象[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游婉冰;新时期小说中的傻子特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23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23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b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