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发布时间:2017-07-05 16:13

  本文关键词: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更多相关文章: 世纪 中国女性文学 漂泊意识


【摘要】: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新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一直有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而且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呈现特点。如果把女作家的漂泊意识放置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意义与个性价值。在漂泊意识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形态方面,女作家与男作家显然不同。女作家更加敏感于自身的性别特点,在抗拒男权中心文化的过程中,她们一直在寻找或者建构着自己所存在的文化,发掘女性长期以来被男权文化遮蔽了的个体生命意义。女性文化建构的过程是女性作家不断地向自我生命深处探寻着生命、精神与情感的着陆点,安放自己漂泊已久的灵魂,寻找自己存在的文化价值的过程。
【作者单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世纪 中国女性文学 漂泊意识
【分类号】:I206
【正文快照】: 对中国女性来说,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沉默几千年的中国女性日渐觉醒,知识女性不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纵观20世纪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可以发现,一直有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意识潜隐其中,而且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呈现特点。 “漂泊,作为人类的存在状态,一直受到古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清玲;;关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4期

2 采薇;;“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颁奖大会暨第九届中国女性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J];中州学刊;2010年01期

3 黄桂元;拓荒的工程探索的实绩──《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评介[J];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03期

4 阎纯德;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J];文学评论;1998年04期

5 王海庄;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衍进[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盛英;中国女性文学:面临新世纪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7 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J];南开学报;2001年04期

8 胡辛;中国女性文学纵览[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梁云;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家”观念的变革[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4期

10 曾利君;世纪末的女性言说——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简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阎纯德;;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沈红芳;;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3 阎纯德;;我看中国女性文学[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廖冬梅;董慧芳;;为两性的和谐共存和诗性共舞而创造——第八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女性文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5 王春荣;;同一种声音,不同的叙述形态——“中国女性文学史”批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6 朱彦芳;降红燕;;“两性和谐”: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终极追求——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7 吴长华;;丁玲在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地位[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8 杨玲;;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现代性衍进[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9 林伟民;;丁玲女权主义之断想——兼谈中国女性文学[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欣闻;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揭晓[N];文艺报;2009年

2 张强;中国女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拓荒者[N];文艺报;2001年

3 徐小斌;读《中国女性文学新探》[N];光明日报;2000年

4 辛;检阅女性文学可喜成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5 记者 张晶 实习生 刘梦;我省女作家胡辛三次问鼎中国女性文学最高奖[N];江西日报;2009年

6 乔以钢 南开大学文学院;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追寻与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徐肖楠;2011年度中国女性文学奖撷英[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毛正天 冉小平;中国女性文学当下生态的审视[N];文艺报;2006年

9 特约主持 郝雨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李有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导 杨剑龙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 厉震林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王宇平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 杜素娟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葛红兵;女性文学百年之路[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傅书华;“边缘”与“中心”[N];深圳特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田美莲;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文学分裂意识初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郭力;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D];河南大学;2002年

4 吕颖;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邓利;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沙君;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个人叙事与自我话语[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邓颖波;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二十年(1983—2003)[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曹瑜;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与中国女性文学感性化写作[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莉;论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多维视角[D];山西大学;2007年

5 王传满;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与发展[D];安徽大学;2002年

6 罗蓓;中国化“易卜生主义”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闫华;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立场及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才凤;当代中国和英国女性文学概述与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尹春娇;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探析[D];南昌大学;2005年

10 李兰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2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22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d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