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群治文学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2:25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群治文学观研究
【摘要】:梁启超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爱国进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主要推手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不忍生民之涂炭”,随从其师康有为发动了戊戌变法,力图推动晚清政治、文化和社会改革,以扭转或改良“国之弱”、“民之愚”的现状。变法失败后,他深刻总结反思日中变法成败之原因,提出了著名的“群治社会构想”,从文学界革命入手,办报刊,改文风,推小说,陶铸“新民之魂”,推进了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以梁启超“群治文学观”为支点,以青年梁启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回望少年才子的求学之路,探索其传统经世致用思想消解及转向以文化救国的必然。梁启超将变法失败归咎于民众愚昧所导致的国弱民穷,视“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在传统“民本”理念、社会达尔文主义、日本明治维新范式和佛学世俗化等支配下,提出了以“新民德”、“启民智”、“鼓民力”为主旨的新民主张,使“群治社会构想”逐步得以确立。他强调, “人非群则不能使内界发达;人非群则不能与外界竞争”。于是,以报刊为阵地,以“新小说”为武器,首倡近代各种文体革新,将“群治社会构想”付诸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文学实践。梁启超“群治文学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文学思想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群”观念聚合现代民族精神。即通过发挥小说在熏、浸、刺、提等方面的功效,凝聚起民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二是“新小说”展示历史进化趋势。即利用小说可以塑造主人公和虚构故事情节的特点,宣传创作者的政治思想主张,揭示人类历史进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三是“言文一致”的新式语体风格。即提倡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改革成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白话文,再杂以俚语和外来词汇,形成生动活泼的新式语境;四是“新小说”构建市民文化空间。即主张以新编小说代替“诲淫诲盗”的旧小说,直观地契合市民文化价值,架构了一个富有生机的文化空间。梁启超“群治文学观”的积极实践,使“群治”理想得到一定程度实现的同时,对提升我国的小说地位、推动白话文的普及、丰富文学批评理论、塑造“国民性批判”精神、促进妇女解放运动发展,都有着重要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 新民 群治 群治文学观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5
- 第一章 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消解15-21
- 1.1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15-17
- 1.2 传统经世思想的消解17-19
- 1.3 创办报刊文化救国19-21
- 第二章 新民理论的形成21-28
- 2.1 新民思想的提出21-22
- 2.2 新民与西方社会进化论22-24
- 2.3 新民思想的内涵24-28
- 第三章 群治文学观的提出及内涵28-38
- 3.1 群·群性·群治28-30
- 3.2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30-33
- 3.3 群治文学观的文化内涵33-38
- 3.3.1 “群”观念聚合现代民族精神33-34
- 3.3.2 “他境界”展示历史进化大趋势34-35
- 3.3.3 “言文一致”的新式语体风格35-36
- 3.3.4 “新小说”构建市民文化空间36-38
- 第四章 群治文学观的价值及影响38-47
- 4.1 小说地位中心化对文体格局的影响38-39
- 4.2 为近代白话文的出现和推广奠定了基础39-42
- 4.3 引进西方文论话语丰富文学批评理论42-43
- 4.4 对鲁迅等文学巨擘产生深远影响43-45
- 4.5 解放妇女思想推动中国妇女运动45-47
- 余论47-49
- 参考文献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1-52
- 致谢52-54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4-55
- 承诺书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邱丹丹;;1898—1905年梁启超对西方启蒙思想的批判与继承[J];东疆学刊;2013年01期
2 宝成关;论梁启超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J];史学集刊;1983年04期
3 李文远;;浅析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及其重大意义[J];学术交流;2010年10期
,本文编号:594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9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