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汉书》、《后汉书》序论赞比较

发布时间:2017-08-01 22:26

  本文关键词:《汉书》、《后汉书》序论赞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汉书》 《后汉书》 序论赞 思想 艺术 比较


【摘要】:两《汉书》所记历史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事件具有相似性,思想也有继承性。然而,其作者所处时代不同,人生遭际有别,文学追求不同,展现在两《汉书》序论赞中的作者的思想、文学艺术追求也是有差别的。本论文主要以两《汉书》序论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序论赞所选择评论对象、评论视角、评论立场的比较,发现各自思想、艺术风格的差异与价值。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三个章节。绪论,主要介绍两《汉书》序论赞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对象,说明研究意义、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两《汉书》序论赞评论对象、视角、立场的比较。本章主要在对两《汉书》序论赞内容进行反复阅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所选评论对象,从重王公将相到兼重下层卓异之士的发展演变。然后,对两《汉书》序论赞评论视角、立场进行分析比较,说明其推本而论与追溯源流的差异,揭示其以王纲为侧重点与关注人情的差异,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史论关注点的变化。第二章,两《汉书》序论赞之思想比较。本章主要从治世思想、评史原则和方术取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治世思想:班固在《汉书》序论赞中崇尚宽仁反对征伐,而范晔《后汉书》序论赞则具有通达、变通的考量,主张因时而变,既讲求儒家教化,又不否定霸道思想。评史原则:班固《汉书》序论赞主要以儒家经典作为立论依据,解释历史事件,论证儒家学说的经典价值;而范晔《后汉书》序论赞则间以己意,在引用诸家经典的同时传达我之见解。方术取向:从班固到范晔表现出了将信将疑到去伪存真的变化。两《汉书》虽然都以灾异、谶纬、符瑞来解释国家兴衰。但是,班固在《汉书》序论赞中对天人感应、天命决定人事、阴阳灾异等方术活动持将信将疑的态度;而范晔《后汉书》序论赞则对天命、符瑞决定人事进行了去伪存真的分析,肯定了个人努力的作用,发现了谶纬、方术的欺骗性,体现出从东汉到南朝方术思想的不断发展变化。第三章,两《汉书》序论赞艺术特色之比较。本章主要从情感传达、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情感传达:《汉书》序论赞的情感抒发较为含蓄,常以虚词辅助形容词、虚词连用、虚词与副词构成特殊句式的方式来表达爱憎,且点到为止,不做过分渲染;而范晔对情感的把控则较为外放,除了虚词的辅助之外,《后汉书》序论赞较多地以句式的变化、叠词的运用、抒情主体的自然显现来增强行文的气势,尽情发抒浓烈的情感。谋篇布局:班固《汉书》序论赞善于总结中心论点,且注重行文的层层递进;范晔《后汉书》序论赞则更看重文章的宏大气魄,注重行文的逻辑严明、捭阖纵横。遣词造句:班固《汉书》序论赞以整散结合的形式,大量运用对偶、四字句,句式排列整齐,语气沉稳舒缓,用词尽量雅化,且多用古字,具有整饬典雅的肃穆之感;范晔《后汉书》序论赞则在班固整散结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语言风格的骈俪谐和,大量增加四六、骈偶句,且在时代的影响下,将用典、谐韵应用于史论的创作中,骈俪气息浓厚。
【关键词】:《汉书》 《后汉书》 序论赞 思想 艺术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9
  • 第一章 两《汉书》序论赞评论对象、视角、立场之比较19-29
  • 第一节 评论对象:从重公侯将相到兼重下层卓异之士19-22
  • 第二节 评论视角:从推本而论到追溯源流22-25
  • 第三节 评论立场:从立足王纲到关注人情25-29
  • 第二章 两《汉书》序论赞之思想比较29-40
  • 第一节 治世思想:慕宽仁与尚通达29-31
  • 第二节 评史原则:宗经征圣与间以己意31-35
  • 第三节 方术取向:将信将疑与去伪存真35-40
  • 第三章 两《汉书》序论赞之艺术特色比较40-52
  • 第一节 情感传达:点到为止与尽情发抒40-44
  • 第二节 谋篇布局:层层递进与捭阖纵横44-48
  • 第三节 遣词造句:整饬典雅与骈俪谐和48-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与时代论议风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张新科;;从唐前史传论赞看骈文的演变轨迹[J];文学评论;2007年06期

3 谌东飚;;《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7年01期

4 俞樟华;;简评明清学者对《史记》论赞的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5 孙秋克;;《史记》论赞探论[J];昆明师专学报;1990年01期

6 崔积宝;谈《史记》论赞中的情感[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许殿才;《汉书》的论赞[J];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06期

8 惠嘉;;试析《史记》中的论赞功用[J];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韩兆琦;;角度新颖,见解深刻,论证科学——读张大可同志《史记论赞辑释》[J];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10 郭丹;史书论赞与史传文学[J];中州学刊;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乔;中国的“论赞”传统[N];太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琳琳;《汉书》论赞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艳娜;《汉书》、《后汉书》序论赞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大海;《史记》论赞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4 梁娟娟;范晔《后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海茹;唐前史书的论赞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6 高鸿鹏;《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06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06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2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