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民俗文化
本文关键词:论《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民俗文化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华烟云》作为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巨著,里面涉及了大量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岁时节日等。由于处于中国社会变化与文化转型时期,《京华烟云》也体现出了因中西文化碰撞而导致的传统民俗的变迁,如婚俗的西化,服饰的变迁等。林语堂通过《京华烟云》展示民俗文化,来反思中国文化传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大有可取之处,而且他在向西方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心理。
【作者单位】: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京华烟云》 林语堂 民俗文化
【基金】:闽南师范大学基金项目:“林语堂与宗教文化”(SS11017)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1938年8月到1939年8月客居巴黎期间完成的一部长篇巨制。全书由英文写成,原名为《Moment in Peking》,后译为《京华烟云》,也称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写《京华烟云》的目的在于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整部作品充斥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林语堂把中国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炎权;《京华烟云》:道学的超然与歧惑[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张西山;论《京华烟云》主题及林语堂的政治哲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詹声斌;《京华烟云》中的“庄周哲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邓筱菊;《京华烟云》人物浅析——试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J];文史博览;2005年16期
5 赵迎春;;《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及其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6 李彦;李学恩;;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复杂思想[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7 周景刚;陈陵娣;;浅谈《京华烟云》中的翻译因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赵迎春;;目的论三原则视域下《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苏永前;汪红娟;;《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万晓艳;;《京华烟云》中一个叛逆的典型[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文娟;;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对《红楼梦》的借鉴与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文国;电视剧《京华烟云》的缺憾[N];吉林日报;2005年
2 王兆胜;新版电视剧《京华烟云》:对林语堂的误解与误读[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任嫣;《京华烟云》央视热播新旧版本对比引争议[N];广西日报;2005年
4 ;名著《京华》该不该动手术?[N];四川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甘文瑾;“最高价”何以有忧[N];中国电影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佟奎阳;民初:婚礼文化西风东渐[N];大庆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彦;编剧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8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马乔 李圣传;两岸林语堂纪念馆[N];闽南日报;2009年
10 ;中国城市图书销售排行榜[N];中国邮政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波;《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郭希苗;《京华烟云》拒绝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师小静;小说《京华烟云》中姚木兰话语的人际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尹玉红;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视角下《京华烟云》中人物语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侯利娟;语境化理论下《京华烟云》的语言特点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6 吴晓利;从文化角度析小说《京华烟云》的写作及英汉翻译[D];外交学院;2007年
7 颜林;《京华烟云》中的间接指令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方婷婷;试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间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9 胡萍;论《京华烟云》中的文化底蕴[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马丽丽;《京华烟云》中的冲突性话语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6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06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