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惠芬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
本文关键词:论孙惠芬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出生于辽宁庄河的东北女作家孙惠芬,是一位虔诚的“乡土守望者”。自80年代初期处女作《静坐喜床》发表以来,孙惠芬始终在笔耕不辍地书写着乡土生活,更以其出众的表现被看作是当代“新乡土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孙惠芬以其自身的女性意识及独特的生命体验展现了当下乡村的日常生活和伦理道德,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较为浓厚的乡土伦理文化意识。通过观照孙惠芬所构建的乡土世界,我们可以看出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乡村所发生的伦理嬗变,以及中国农民所遭遇的物质、精神和伦理困境。孙惠芬在揭示这些伦理变异的同时,更对乡土伦理的当代性现状做出了批判性反思和建设性思考。本文主要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孙惠芬的个人经历、创作情况以及小说写作的重点;对关键词乡土伦理、家庭伦理、人情伦理、生存伦理进行概念界定;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主体部分主要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孙惠芬乡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关系,从孝悌关系、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三方面入手来揭示转型期下乡村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异。第二章主要阐述孙惠芬小说中乡村人情伦理的异化与重建。侧重从三个层面分析:首先,阐述乡土社会正在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其次,传统乡土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们以人情往来维系关系,但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乡土社会熟悉的人情越来越趋向功利化和淡漠化,传统的互利互惠原则逐渐转向追求物质的经济利益原则;再次,阐述伦理失序下的困惑与思考,面对失序的伦理现状,人们开始寻求精神出路,而乡村贫瘠的精神困境又使人们的精神探寻异常艰辛。第三章主要分析孙惠芬小说中游离在城乡之间的生存伦理。侧重从三个层面分析:首先,讲述大部分农民依然坚守土地,成为发展现代乡村的主力军;其次,揭示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农裔身份和城乡二元体制的文化差异大多被拒绝在城市之外,乡村女性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处于更相对弱势地位,农民在城市中找不到存在感;再次,主要探讨在城市中找不到归属的农民只好再次返乡,然而真正返乡之后,他们却发现传统乡村的伦理已然失序,精神迷茫的人们回到乡村依然没有找寻到出路,只能像候鸟一样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不断往返。结语部分主要指出孙惠芬乡土伦理书写的意义所在。乡土社会在与现代性的交流碰撞中,经历着守恒与嬗变的抵牾,乡村伦理道德的缺失正加速着传统乡村的变质。作家孙惠芬并没有止于对乡村的批判,而是积极探寻城乡融合的可能,寻求城乡之间的共性和特质,续写着转型期的新乡土叙事。
【关键词】:孙惠芬 乡土小说 伦理书写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20
- 第一节 传统乡土伦理的特点及内涵8-13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13-17
- 第三节 孙惠芬的乡土情结及乡土世界17-20
- 第一章 乡村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异20-32
- 第一节 尊卑失序的孝悌关系20-24
- 第二节 冲突升级的婆媳关系24-28
- 第三节 琴瑟失和的夫妻关系28-32
- 第二章 乡村人情伦理的异化与重建32-38
- 第一节“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32-34
- 第二节 乡村人情伦理的异化34-35
- 第三节 伦理失序下的思考与建设35-38
- 第三章 游离在城乡之间的生存伦理38-50
- 第一节 依土而生的传统依赖38-39
- 第二节 向城求生的崎岖之路39-46
- 第三节 返乡之后的无处皈依46-50
- 结语50-52
- 注释52-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文淑;;家园何处——孙惠芬乡村叙事中“乡”与“城”的表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2 程义伟;宋扬;;辽宁辽南文化与孙惠芬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9年S1期
3 马琳;;空间场域·身份认同·人文关怀——经济变迁背景下的孙惠芬小说[J];小说评论;2009年S1期
4 程亚丽;;论《吉宽的马车》——孙惠芬创作中的空间叙述[J];文艺争鸣;2010年11期
5 郑斯扬;林丹娅;;城乡变迁中的孙惠芬小说之伦理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周景雷;;不可探查的“关系”与“坏乡村”的秘密——关于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02期
7 王元;;艰难抉择——读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J];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16期
8 刘益令;;认识孙惠芬[J];海燕;1998年11期
9 王艳荣;;乡村叙事与民间声音——读孙惠芬的《上塘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张峗;孙惠芬;;在城乡之间游动的心灵——孙惠芬访谈[J];小说评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代红;孙惠芬新作: 用心灵穿越 百年辽南和家族传奇[N];大连日报;2011年
2 李敬泽 评论家;孙惠芬的葬花辞[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陆梅;歇马山庄:孙惠芬的心灵故乡[N];文学报;2003年
4 杨鸥;孙惠芬:关注民工的精神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本报记者 舒晋瑜;孙惠芬:这是一次黑暗里的写作[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周立民;孙惠芬的后花园[N];辽宁日报;2002年
7 周立民;孙惠芬的后花园[N];文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研;放慢脚步寻找安放心灵的位置[N];辽宁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尹平平;《生死十日谈》:乡村生死故事背后的“精神黑洞”[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山民;“事实”与“真实”[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海霞;论孙惠芬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肖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解读孙惠芬作品中的城乡情感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庆蕾;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寂寞灵魂——孙惠芬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日娜;试论孙惠芬笔下的乡村女性形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武笳;痛并爱着[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居莉;孙惠芬城乡叙事中的中国现代性[D];扬州大学;2012年
7 赵丽凤;孙惠芬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贾轶杰;城与乡的对望[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梦丹;在回眸与批判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乐;论孙惠芬长篇小说的女性形象[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08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0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