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琴诗研究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琴诗研究
【摘要】:相传古琴在史前传说时代就已出现,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不同于一般乐器,其身上凝聚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文人雅士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中,古琴有着比其他传统古典乐器更突出的人文特质和渗透性。古琴从诞生之时起,便被奉为教化之器,承载着儒家礼乐治国的要义。秦汉时代,古琴经世致用、载道宣德的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和重视。魏晋以降,文化和艺术繁荣多姿,古琴艺术获得长足发展,文人琴家纷纷涌现,琴曲琴歌创作繁盛。在琴乐形态领域,古琴从琴师手中的表演乐器,也就是艺人琴,演变成为文人手中抒发个人胸臆的文人琴,文人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人琴家将道家思想与古琴音乐相融合,提倡清、微、淡、远的琴乐审美观。由此古琴开始从儒家乐教的外衣下解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之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与琴结下了密切的琴缘,对琴须臾难弃,甚至于性命相托,由此创作了可观的与琴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尤以诗歌为最。古琴与诗歌的融合,生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古琴意象充实了诗歌内容,深化了诗歌意境;诗歌也丰富了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可以说,无论是在古琴音乐理论和审美层面,还是在援琴入诗的诗歌创作实践上,魏晋南北朝文人都作出了超越前代的成绩,并且对后世的琴学研究和琴诗创作影响深远。就此而言,魏晋南北朝琴诗对于中华古琴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建构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琴诗,包括直接吟咏古琴的咏琴诗和所有涉及古琴音乐描写的诗歌。论文主要由古琴与魏晋南北朝名士风流,魏晋南北朝琴诗的发展脉络和古琴的意象特征,以及琴诗的价值意义三个部分构成。采取文献检索法、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归纳梳理法等方法,以魏晋南北朝古琴文献资料及诗歌作品为基础,全面再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与文人、诗歌相互交融的真实状况,总结古琴的意象特征和琴诗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关键词】:古琴 魏晋南北朝 文人 琴诗 古琴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8
- 第一章 古琴与魏晋南北朝名士风流18-33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古琴艺术的发展18-25
- (一)著名琴人、琴曲18-20
- (二)文人琴的兴盛与发展20-22
- (三)古琴音乐思想的转变22-25
- 第二节 古琴与魏晋南北朝名士的密切关系25-33
- (一)“竹林七贤”与古琴25-27
- (二)金谷“二十四友”与古琴27-28
- (三)东晋名士与古琴28-30
- (四)南北朝名士与古琴30-33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琴诗33-55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琴诗的发展脉络33-40
- (一)建安时期33-34
- (二)正始时期34-36
- (三)两晋时期36-37
- (四)南北朝时期37-40
- 第二节 琴意象的多重情感内涵40-50
- (一)弹琴以抒忧情40-41
- (二)弹琴以乐己志41-44
- (三)弹琴以求知音44-47
- (四)弹琴以求隐逸47-50
- 第三节 古琴的意象特征50-55
- (一)琴意象具有抒情性特征50-51
- (二)琴意象具有审美性特征51-53
- (三)琴意象具有玄道性特征53-54
- (四)琴意象具有娱乐性特征54-55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琴诗的价值和意义55-62
- 第一节 史料价值55-56
- 第二节 思想价值56-57
- 第三节 艺术价值57-62
-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67-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建军;古琴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J];乐器;2001年12期
2 田步高;浅谈古琴的普及与改良[J];乐器;2002年02期
3 冯光钰;让蜀派古琴的“流水”长流不息——在“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致词[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赵凤兰;;莫让古琴成“绝响”[J];云岭歌声;2003年04期
5 梅日强;论弹奏古琴的修养(一)[J];乐器;2004年01期
6 彭毅;古琴艺术——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J];档案与建设;2004年06期
7 王今;试论古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J];齐鲁艺苑;2004年02期
8 李祥霆;古琴艺术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基础知识之一[J];人民音乐;2004年04期
9 龚一;古琴比赛及其社会化发展[J];人民音乐;2005年06期
10 刘文金;推动古琴艺术的健康发展[J];人民音乐;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钊;;中国古琴艺术传统的传承、保护与创新[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谢东笑;;习弹古琴——现代都市人的修身养性之道[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古琴:孤芳已难自赏[N];中国质量报;2003年
3 ;关于古琴艺术的两个故事[N];浙江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王嘉;白天敲键盘 夜晚弹古琴[N];成都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古琴艺术为何在连觅得众多知音[N];辽宁日报;2007年
6 张蕾;古琴申遗成功 学琴热度升温[N];音乐周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袁柳 (源流);古琴在无锡的“热”与“冷”[N];无锡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婷;古琴也时尚[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张婷;古琴可高贵,但不可昂贵[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马子雷;北京高校古琴社团生存状态调查[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斌;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张斌;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4 司冰琳;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鹏飞;七弦斋古琴艺术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2 田青;徐州古琴艺术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3 卢梦晨;诗意化的古琴,琴韵化的诗[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4 马继超;古琴声音的数字化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5 杨丽琦;“新古琴双行谱”中的视觉传达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16年
6 张映雪;基于增强现实的交互式古琴学习辅助系统[D];清华大学;2015年
7 高霁;论古琴打谱艺术中的个性色彩[D];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8 程语絮;魏晋南北朝琴诗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9 陈珩;论“和”在古琴艺术中的审美体现[D];河南大学;2010年
10 谭水清;意韵—古琴艺术表现之精髓[D];吉林艺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608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08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