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张爱玲研究
本文关键词:日本张爱玲研究
【摘要】:海外与国内的“张学”研究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理论运用直至学术态度方面,都大相径庭,各有长短。抛却门户之见,在学术层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能为国内张学研究起到补益作用。在国际“张学”研究中,历来有大陆、港台、美国三个重镇,而日本的张学研究可谓后起之秀。论文除“引言”与“结语”外,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梳理日本张学研究领域的灵魂人物池上贞子的张学研究。池上指出张爱玲既非传统、又非现代,既非中国、又非西洋;她用现代人的视角窥视已经逝去的世界,而讲述者自身又是已逝世界的一部分;她以西洋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却又是这传统的一份子的复杂性。此外,池上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的社会性,这一点往往被许多研究者拿来批评其小说的缺失。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池上研究的特点和不足。第二章,探求日本张学领域“第一人”邵迎建的张学研究。邵氏借鉴爱理克逊的认同理论分析张爱玲其人及其作品,并通过大量文本细读,指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体意识。第三章,主要对日本其他张学研究者的成果进行概述。日本张学研究的总体特点是:首先,研究风气严谨,非占有大量材料绝不轻易下结论。其次,对张爱玲作品的评判大多只从艺术层面出发,几乎从未牵扯爱国、道德之类的因素。最后,主要集中在对张爱玲1940年代作品的研究,涉及1950年代之后作品的研究较少。
【关键词】:张爱玲研究 池上贞子 邵迎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池上贞子的张爱玲研究11-36
- 第一节 时·事·人12-20
- 第二节 张爱玲作品研究20-30
- 第三节 池上贞子之张爱玲研究的特点与不足30-36
- 第二章 邵迎建的张爱玲研究36-57
- 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37-45
- 第二节 走向女性主体45-53
- 第三节 邵迎建的张爱玲研究特点53-57
- 第三章 日本其他学者的张爱玲研究57-74
- 结语74-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梅;张爱玲及其作品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赵君哲,徐美勤;走近张爱玲──从人格心理谈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陆璐;;众声喧哗——“张爱玲现象”多元化解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2期
4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1期
5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4期
6 杨青泉;;张爱玲研究的“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回顾[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柳星;;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朱文斌;;“张爱玲神话”及其反思[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9 陈亚明;;张爱玲译事年表[J];新文学史料;2011年01期
10 庞莉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比较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书评人 谢其章;重读张爱玲的新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之间[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永颜;诞辰90周年纪念张爱玲的世界为何历久弥新?[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丽琼;张爱玲 一个不老的文化符号?[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佚文遗作双问世 再度惹眼张爱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续鸿明;张爱玲著作如何翻越版权“万重山”[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袁良骏;满城都是张爱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闵良臣;“一身俗骨”张爱玲[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续鸿明;内地多家出版社被诉侵权 张爱玲版权归属扑朔迷离[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6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进;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2 石晓蕊;“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芳芳;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王侃;都市文化的影像化呈现[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新慧;张爱玲经典化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6 潘莉;女性审美视角下张爱玲创作观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王怀昭;艾米莉·勃朗特与张爱玲“自然主义”风格之比较[D];西南大学;2015年
8 孟芳芳;张爱玲的生存际遇与叙事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淼然;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10 吴依涵;张爱玲独特女性观下创作美学的呈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3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2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