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陆时雍的唐诗观

发布时间:2017-08-05 09:10

  本文关键词:论陆时雍的唐诗观


  更多相关文章: 陆时雍 《诗镜》 神韵论 唐诗观


【摘要】:作为晚明特立独行的诗论家,陆时雍,博取明代前期诗坛各抒心得的丰富理论成果,从美学的角度继承了宋濂平和典雅的诗风,提倡雍容和雅的审美呈现;传承并发展了吴中诗人们崇尚自然韵味,追求个性自由的审美旨趣;摆脱理学的束缚而萃取陈献章自然见道的自然表现论,强调不琢而工,不饰自丽的创作境界,使神韵诗风在晚明得以重获新生,得以从格调论的附庸中独立出来,成为清代神韵论诗派执掌文坛的理论先声。陆时雍亲历明朝中后期文坛的纷争乱象,既不满七子派对盛唐诗歌的摹拟蹈袭,又反感竟陵派使唐诗的审美偏入清僻奇苦一端,遂编选出明代最后一部规模较大的诗评选集——《诗镜》,以彰显自己的唐诗观。他综融格调、性灵二家之优长,熔炼出神韵这一站在审美意蕴层面来接受唐诗的理论主张,全书贯穿着神韵的宗旨和情境的主线,以清秀澹远、韵度和雅为旨趣,大大拓宽了唐诗的审美接受范围。观点、评析独到精辟,亮人耳目,启迪心性,在后代享有很高的评价。陆时雍以神韵为宗,提倡气韵生动、情韵深厚、神会境成,倡导创作要入神使气,不琢而工、不饰而丽,自然而然,坚持中和辩证的艺术精神,忌雕琢过猛、用意过盛、抒情过肆的不和谐倾向,使人们能够更全面更客观的接受唐诗、更理性地学习唐诗,客观上促进了唐诗学的良性发展和理论多样性。其《诗镜》以神韵为宗,情韵为主的主旨理念一以贯之,采摭精审,评释详核,凡运会升降,一一皆可考见其源流。全书打通古诗、唐诗的壁垒,以古鉴唐,以唐应古,用古今互释的评诗理念,展现出唐诗的气韵得失,打破七子独尊盛唐的偏激和竟陵派偏狭的审美视域,在明末起到了扫除诗坛积习,正本清源,树立新的诗歌范本的作用,更呈现出了编者独到的唐诗观和唐诗接受视角,成为唐诗学史上的重要选本及理论著作,陆时雍神韵论的唐诗观在唐诗学史上起到了上承沧浪、下启渔洋的转接之功。
【关键词】:陆时雍 《诗镜》 神韵论 唐诗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隐没寂寥:明末至 20 世纪 70 年代9-11
  • 1.2 萌发待兴: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11-12
  • 1.3 方兴未艾:20 世纪末至今12-15
  • 第2章 陆时雍诗学观的成因15-31
  • 2.1 明前期唐诗学的滋养15-21
  • 2.1.1 元明鼎革,各抒心得16-18
  • 2.1.2 理学规范,和平典雅18-19
  • 2.1.3 审美复归,格调渐显19-21
  • 2.2 明中后期诗坛的对抗21-27
  • 2.2.1“格调论”兴,“诗必盛唐”21-22
  • 2.2.2 拟古过甚,寻求转机22-24
  • 2.2.3“性灵论起”,对抗深化24-25
  • 2.2.4 求取会通,调和建构25-27
  • 2.3 独到的诗道理念27-31
  • 2.3.1 清贫书生,生性孤高27-28
  • 2.3.2 综融优长,针砭流俗28-29
  • 2.3.3 宏志博远,重振诗道29-31
  • 第3章 陆时雍的唐诗神韵论31-48
  • 3.1 气韵之使31-36
  • 3.1.1 精神聚成,色泽自生32-35
  • 3.1.2 不求字句之奇,但求气韵之美35-36
  • 3.2 情韵之真36-40
  • 3.2.1 情真韵长,,诗之道36-38
  • 3.2.2 蕴藉深厚,惟其情38-39
  • 3.2.3 情意有别,情更胜39-40
  • 3.3 神韵之主40-45
  • 3.3.1 自然天成41-42
  • 3.3.2 神会境成42-44
  • 3.3.3 余韵悠长44-45
  • 3.4 雍容和雅的审美旨趣45-48
  • 第4章 陆时雍的唐诗创作论48-57
  • 4.1 才性蕴聚48-51
  • 4.1.1 聚气使才,诗之备矣49-50
  • 4.1.2 善用才者,常留不尽50-51
  • 4.2 法天贵真51-54
  • 4.2.1 独标真素51-52
  • 4.2.2 天然去雕饰52-54
  • 4.3 守中和谐54-57
  • 4.3.1 忌用意过盛54-55
  • 4.3.2 忌抒情过肆55-56
  • 4.3.3 忌雕琢过猛56-57
  • 第5章 陆时雍的唐诗选学57-66
  • 5.1 四唐体格的生动展示57-61
  • 5.1.1 理性地推崇盛唐58-59
  • 5.1.2 初盛中晚各有诗家妙语59-61
  • 5.2 古今互鉴的选诗手段61-66
  • 5.2.1 《总论》的提纲挈领62-63
  • 5.2.2 《古诗镜》不专言古,《唐诗镜》不只研唐63-65
  • 5.2.3 对杜甫的真实评判65-66
  • 第6章 陆时雍唐诗观的意义及影响66-72
  • 6.1 明代唐诗学的转型66-68
  • 6.1.1 承袭格调,但能跳脱出格调67
  • 6.1.2“兴象风神”与“神韵”67-68
  • 6.2 格调余波的消歇68-70
  • 6.2.1 就其要害,直击弊端68-69
  • 6.2.2 正本清源,诗道精微69-70
  • 6.3 神韵论诗学的奠建70-72
  • 6.3.1 上承沧浪,明代回响70
  • 6.3.2 下启渔洋,奠定基石70-72
  • 第7章 结论72-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8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查清华;从"末五子"到许学夷:格调论唐诗学的深化与蜕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陈文新;从格调到神韵[J];文艺研究;2001年06期

3 任文京;;陆时雍论“诗必盛唐”[J];文学遗产;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624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24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0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