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1930年代苏雪林作家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2:35

  本文关键词:1930年代苏雪林作家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苏雪林 作家论 批评模式 文学批评


【摘要】:本文以1930年代苏雪林于武汉大学执教期间所作“作家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与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作家论”理论及批评特点的阐释,对新文学批评理论文本“作家论”的兴起进行观照,并试图重返历史现场,分析苏雪林“作家论”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挖掘苏雪林“作家论”所持有的批评理念、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做出苏雪林“作家论”批评艺术的阐释,从而追问苏雪林“作家论”批评的价值与意义。首先是绪论部分,学界对苏雪林的评价呈现出毁誉参半的样态,这成为问题提出与对象选取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而说明选题的研究方法及价值意义。除绪论外,论文主干部分主要从六个层面对论题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作家论”的兴起与苏雪林“作家论”的生成。论文首先对“作家论”理论及批评特点进行阐释,进而分析新文学批评理论文本“作家论”的传统资源与文化语境。“作家论”批评模式源于法国批评家圣伯夫的“肖像画”式批评,它主要呈现为主观性、感性、实践性的批评特点。而在中国传统文论中,同样富含“作家论”批评模式的土壤。五四新文学繁荣、批评意识觉醒,“作家论”的写作正是基于对五四新文学总结与评述的需要,并且在30年代形成了“作家论”的批评热潮。在此基础上,论文从人生道路、文学道路、主体身份、理论资源四个角度对苏雪林“作家论”的发生进行观照,苏雪林的人生道路是传统的、世俗化的,但其文学道路是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的,苏雪林的主体身份集作家、学者教授、批评家三元身份于一身,其“作家论”的理论资源是传统与现代理论资源的融合。第二章阐述以“文学文本”为本位的“作家论”批评观。论文主要从思想立场、文学耿向、审美追求三个向度分析苏雪林“作家论”所持有的批评理念。苏雪林激赏的批评态度是“为批评而批评”,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看,苏雪林好像是不谈政治,以文学为本,但其实际上是基于自由主义的立场;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看,苏雪林对“文学表现道义人生”的认识矛盾又复杂;从文学与审美的关系看,苏雪林的审美追求是多元化的,更倾向于现代主义。第三章阐述以“自我主体”为尺度的“作家论”批评标准。苏雪林的“作家论”没有统一的批评尺度,对批评对象或则采用艺术的标准,或则采用道德的标尺,有时还采用政治的标准,完全以个人主观好恶为依托,既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偏爱,又呈现出重视作家人格的道德洁癖。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审美立场、宗教取向、人格特质三个层面探析其批评标准呈现主观随意性、多重矛盾性的原因。第四章阐述“微观文本”的“作家论”批评方法。苏雪林的“作家论”将“学者型”的理性、冷静与“学院派”的清高、自恋融合起来,批评方法上表现为理性的实证批评、审美的体验批评与开放的比较批评。第五章阐述感性敏锐的“作家论”批评艺术。苏雪林从文体出发,以作品为凭借,“作家论”呈现出视野开阔的批评视角、独特的个人感悟、感性的内在体验以及散文化、浪漫飘洒的批评文笔。第六章阐述苏雪林“作家论”的文化反思。在苏雪林身上,呈现着诸多的矛盾性与局限性,但与此同时,苏雪林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矛盾的相互砥砺中积极的自我定位、自我选择,其“作家论”丰富了三十年代“作家论”的批评模式,并和他们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理论批评模式的基础。文末结束语部分从整体上对研究进行了审视,在发现自身缺陷不足的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研究者将批评的目光聚焦于苏雪林的“作家论”中,并更为关注“作家论”批评的当下意义,从而使得学界对苏雪林的研究能更加深化、系统、全面。
【关键词】:苏雪林 作家论 批评模式 文学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0.1 问题的提出10-12
  • 0.2 研究现状12-14
  • 0.3 研究方法与价值14-16
  • 1 “作家论”的兴起与苏雪林“作家论”的生成16-34
  • 1.1 “作家论”批评的理论内涵16-18
  • 1.2 “作家论”批评的传统资源与文化语境18-25
  • 1.2.1 传统文论的现代传承18-20
  • 1.2.2 “五四”新文学的繁荣与批评意识的觉醒20-22
  • 1.2.3 1930年代“作家论”批评的凸显22-25
  • 1.3 苏雪林“作家论”的生成25-34
  • 1.3.1 苏雪林的人生道路与文学道路26-28
  • 1.3.2 主体身份与“作家论”批评28-31
  • 1.3.3 理论资源与“作家论”批评31-34
  • 2 批评理念:以“文学文本”为本位34-43
  • 2.1 文学与政治:“耕耘自己的园地”34-36
  • 2.2 文学与生活:“文学表现道义的人生”36-39
  • 2.3 文学与审美:“欣赏的创造的批评”39-43
  • 3 批评标准:以“自我主体”为尺度43-55
  • 3.1 艺术标准:对现代主义的偏爱43-45
  • 3.2 道德洁癖:“完美的人格是伟大文学的根本”45-48
  • 3.3 批评标准的主观随意性与多重矛盾性48-55
  • 3.3.1 审美立场:“半吊子的新学家”50-51
  • 3.3.2 宗教取向:“为人格而作与洁净文学”51-53
  • 3.3.3 人格特质:“正义的火气”53-55
  • 4 批评方法:以“微观文本”解读为路径55-62
  • 4.1 理性的实证批评:“微观的文本批评”55-57
  • 4.2 审美的体验批评:“阐释和判断相济的批评”57-58
  • 4.3 开放的比较批评:“共时和历时相比照批评”58-62
  • 5 批评艺术:感性敏锐的呈现方式62-68
  • 5.1 视野开阔的批评视角62-64
  • 5.2 个性独特的体验感悟64-66
  • 5.3 散文化的抒情文笔66-68
  • 6 苏雪林“作家论”的文化反思68-75
  • 6.1 矛盾的自我:“热烈的情感与冷静的理智冲突”68-69
  • 6.2 时代的困惑: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艰难选择69-73
  • 6.3 “作家论”与中国现代批评模式的奠定73-75
  • 结束语75-77
  • 参考文献77-82
  • 致谢82-8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婕舒;;1927-1936年“作家论”写作潮成因探究[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02期

2 刘旭东;;论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3 周海波;论三十年代不同范式的作家论[J];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4 温儒敏;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惠霞;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雷超;苏雪林与中国文学的性灵传统[D];西南大学;2014年

3 刘啸;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的作家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娜;苏雪林民国二十三年日记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5 蒋炜玮;为了不被忘却[D];山东大学;2007年

6 凌霞;苏雪林文学道路述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83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83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a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