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诗歌的抒情变奏(1979-1999)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诗歌的抒情变奏(1979-1999)
【摘要】:“抒情主义”作为一种诗歌理论,在现代诗歌产生之初便为诗人和新诗研究者所普遍推重,被认作是诗歌本质所在。围绕“抒情”的具体向度等诗学问题,新诗的理论家和创作者们展开了长期理论争鸣以及各自的创作实践。“抒情主义诗学”在“大众的”与“个人的”、“现实的”与“纯诗的”道路之间反复拉锯。新中国成立后,“大众化”、“民族化”的路向被官方意识形态扶正,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显在支配下,“抒情主义”作为现代汉诗的一个隐性阐释框架,支配着当代诗歌。随着新时期诗歌的崛起,一个又一个诗学潮流冲击着“抒情主义”的统治结构,现代汉诗理论得以渐渐脱离“抒情主义”框架下的对称性叙述。到九十年代,以语言本体论转向为标志,现代汉诗终于跳出抒情主义之围,重新发掘了抒情之外的诗学可能。本文在与“抒情主义”诗歌理论的对照下,考察了新时期诗歌诗学潮流的流变和得失,以及各阶段诗学潮流与“抒情”诗学之间的动态关系,希图梳理清晰“抒情主义”诗学支配性地位消失的过程,并管窥新时期诗歌的诗学规律所在,为现代汉诗抒情向度的发展资以参考。论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分为两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抒情主义”在现代诗歌中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当代诗歌中“抒情主义”诗学隐在支配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第一章历时地考察了“抒情”诗学在新时期各个阶段中的影响,以及其在新时期诗歌中的发展过程。第二章主要从理论角度展开,论述了“新诗期”中“抒情”诗学的特点,“抒情”诗学与其他诗学范畴的弹性关系,以及现代汉诗从“抒情”本体论转向“语言”的过程。最后,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新时期诗歌 抒情主义 诗学 对称性叙述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隐没的航程——当代诗歌的“抒情主义”前史7-11
- 第一章 “抒情主义”的当代航线11-32
- 第一节 如何为歌颂命名——一种抒情诗学的加冕11-14
- 第二节 合唱结束之后:重返写作的愁绪与寻回个性的朦胧诗14-19
- 第三节 异向分流与诗学裂变:第三代诗歌与抒情诗学19-23
- 第四节 穿过火焰之门:90 年代诗歌与抒情主义23-27
- 第五节 超越身份政治的多重书写:女性诗歌与抒情主义27-32
- 第二章 “抒情主义”的结构32-48
- 第一节“抒情主义”的对称性叙述32-35
- 第二节 公共的还是个人的:抒情主体建构35-39
- 第三节 抒情诗学的弹性维度:象征、叙事与日常性39-43
- 第四节 本体的转向:由情感到语言43-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8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58-59
- 后记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2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3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4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5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6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7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10 邹建军;大学生诗歌与高校诗歌教育[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2 徐然然;探析庞德诗歌的诗学来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周娥妮;诗人饶孟侃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珂;中美二战诗歌差异性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5 路庆帅;高丽诗话的流变及价值[D];延边大学;2016年
6 刘玲;储光羲诗歌接受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谭理华;新时期诗歌的抒情变奏(1979-1999)[D];暨南大学;2016年
8 李超然;故乡抒情与小海早期诗歌的生成[D];西南大学;2016年
9 赵璎琪;论“直寻”的诗学方法论意义[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10 乔玉凤;论白居易的“底层”关怀[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43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4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