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牛运震《史记评注》评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20:39

  本文关键词:牛运震《史记评注》评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史记评注》 牛运震 语言 叙事 刻画人物


【摘要】:牛运震《史记评注》是继明代《史记》文学评点的又一高峰,专注《史记》文法笔法的研究,同时注重《史记》的抒情性,尤其注意融入司马迁的个人感情,真正将“法”与“情”统一起来,超越了前代学者就事论事的窠臼。《史记评注》继承了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摸索出了它独特的评点模式:他开创了摘句评点,并模仿《史记评林》评点形式,在篇末汇集了前代学者的评点成果并加以评判。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大体梳理了《史记》研究现状与趋势,以便进一步研究《史记评注》;并阐述了研究《史记评注》的动机目的、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写牛运震的生平著述,创作《史记评注》的政治文化背景,同时还概述了《评注》的评点体例以及梳理了版本流传问题。第三部分为论文核心部分,重点研究《史记评注》的评点特色。《评注》从语言、叙事、刻画人物三个大方面切入,主要探讨《史记》语言雅、洁的风格,并涉及字法、句法,字法包括虚词、实词、眼目,句法囊括长句、短句、倒装句;叙事分为章法与笔法两个板块,章法艺术涉及提掇法、收锁法、照应法、夹叙法、补叙法、映衬法、虚实详略法,笔法则包含复笔、闲笔、省笔;《评注》对《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主客法、附传法,并通过人物心理描写、人物语言描写等方面细致剖析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第四部分评价牛运震《史记评注》在《史记》评点学上的地位,本章简要介绍了评点学的定义及发展脉络,并切入《史记》评点学;主要通过与吴见思《史记论文》进行全方位比较,总结出牛运震的评点特色以及缺点与不足。
【关键词】:《史记评注》 牛运震 语言 叙事 刻画人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7
  • 一、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和趋势10-13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13-15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5-16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16-17
  • 第一章 牛运震生平与《史记评注》的版本及体例17-24
  • 第一节 牛运震生平与著述17-19
  • 第二节 牛运震撰写《史记评注》的政治文化背景19-20
  • 第三节 《史记评注》的版本及流传20-22
  • 第四节 《史记评注》的体例22-24
  • 一、评点形式22
  • 二、评点术语22-23
  • 三、评点意旨23-24
  • 第二章 牛运震《史记评注》评点艺术特色24-77
  • 第一节 评《史记》语言特色24-44
  • 一、《史记评注》评语言风格24-31
  • 二、《史记评注》评字法31-40
  • 三、《史记评注》评句法40-44
  • 第二节 评《史记》叙事艺术44-61
  • 一、章法44-54
  • 二、笔法(笔力)54-61
  • 第三节 评《史记》人物刻画61-77
  • 一、主客法61-65
  • 二、附传法65-68
  • 三、心理描写法68-71
  • 四、语言描写法71-77
  • 第三章 《史记评注》在《史记》评点史上的地位77-107
  • 第一节 评点学概述77-82
  • 一、评点学的定义77-79
  • 二、评点学的发展脉络79-82
  • 第二节 《史记评注》与《史记论文》之评点比较研究82-104
  • 一、体例评点之比较82-86
  • 二、语言修辞之比较86-95
  • 三、叙事章法之比较95-100
  • 四、评点历史人物事件独特眼光之比较100-104
  • 第三节 《史记评注》在《史记》评点学上的地位104-107
  • 一、《史记评注》的主要贡献104-105
  • 二、《史记评注》对后世的影响105
  • 三、《史记评注》存在的缺点105-107
  • 结语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2
  • 附录112-118
  • 致谢1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俞樟华,邱江宁;论《史记》的复笔[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2 可永雪;说《史记》的长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陈才训;;文章学视野下的明清小说评点[J];求是学刊;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852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52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4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