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奖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奖机制研究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于2012年10月11日向世界公布,年度获奖者是中国作家莫言。这对于所有用华语写作的作家、乃至华语文坛都是一大幸事。随着首次中国籍作家获世界级文学奖,社会各界对文学评奖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以莫言获奖为中心话题,向其他的文学评奖活动延伸开来。大部分都是对中国文学评奖活动的梳理、归纳、整理、分析,其目的便对以后的文学评奖活动的开展、机制的建立都起到借鉴作用。本文以90年代文学的市场化转型为大背景,对文学评奖活动的肇始加以关照,主要分析90年代以来多项文学评奖活动的开展,促进文学评奖机制的稳步确立。选出这样一段承前启后的时间段来探讨文学评奖活动问题,并结合之前和当下不同时期对文学评奖活动的探讨,争取对当前及以后的文学评奖活动起到些许借鉴作用,便是本文所体现出的最大的价值。本文分三个章节展开。第一章,主要论述90年代以来文学评奖的新机制与文学创作出现的新姿态。这一部分首先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奖特点的固化与流变及文学评奖倡导的多姿态主题,在新主题的倡导和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形成反腐题材与民间叙事等新的创作姿态。第二章,主要阐述在市场化的背景影响下,呈现出国家文艺机关作为主办机关、期刊作为主办机关、大众传媒的参评等多种评奖形式,文学评奖作为文学的评介机制中的一个面向,艰难的构建文学场域的秩序。第三章,主要论述在当下背景下,文学评奖发展的现实意义。从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及文学经典三个方面出发,阐述文学评奖活动在这几方面问题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及所带来的现实价值。在文学评奖对文学接受影响式微的现实情况下,引发对文学评奖机制的反思。本文所探讨的文学评奖,并未涵盖文学评奖活动的所有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每一次文学评奖都代表一种文学价值观的确立以及评奖活动举办单位文学理想的倡导。每个文学评奖活动,正像是一个小型文坛,各种力量相互制约与抗衡的结果导致文学评奖活动结果的产生。因此,文学评奖活动所引发的问题不仅是评奖活动本身的问题,更会涉及到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市场化 文学评奖活动 文学评奖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选题的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3
- (一)以文学制度和体制的视角10-11
- (二)以文学批评的视角11-12
- (三)以文学评奖运行标准的视角12
- (四)以市场化的视角12-13
- 三、概念的界定13-14
- (一)文学评奖机制13
- (二)文学体制13-14
- (三)文学制度14
- (四)文学生产机制14
- 四、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文学评奖机制与文学创作的新姿态15-23
- 第一节 文学评奖特点的固化与流变15-18
- 一、读者的广泛参与15-17
- 二、大众传媒的参评17-18
- 第二节 文学评奖影响下的文学多姿态18-20
- 一、弘扬时代主旋律18-19
- 二、提倡主题多样化19-20
- 第三节 文学评奖规约作家创作的多种选择20-23
- 一、文学评奖给予反腐题材的暧昧空间20-21
- 二、文学评奖拓宽民间叙事的发展空间21-23
- 第二章 文学评奖机制与文学成规的建立23-31
- 第一节 官方文学评奖:双重规范下的文学选择23-26
- 一、官方文学奖的历史选择24-25
- 二、官方文学奖的机制规约25-26
- 第二节 期刊式文学评奖:市场化中的文学坚守26-28
- 一、期刊式文学评奖的纯文学因素27
- 二、期刊式评奖活动中的市场因素27-28
- 第三节 传媒与文学评奖互推下的文学秩序构建28-31
- 一、网络和电视提供多项传播渠道29-30
- 二、报纸及期刊延展时空秩序30-31
- 第三章 文学评奖的象征资本转化31-38
- 第一节 文学评奖为文学接受提供范本31-33
- 一、评奖“名分”影响文学接受31-32
- 二、评价机制对文学接受现象的“反思”32-33
- 第二节 文学评奖促进文学消费33-34
- 第三节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的关系34-38
- 一、文学评奖为文学经典化提速34-36
- 二、文学评奖确定文学经典36-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附录41-45
- 后记45-46
- 个人简介46-47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全玉;;论21世纪的金华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 毕光明;圆梦,,最后的冲刺──世纪末之于纯文学[J];文学自由谈;1995年01期
3 胡可先;论武则天时期的文学环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夏勇峰;;网络文学:微利大生意[J];IT经理世界;2009年08期
5 吴效刚;;论民国时期“查禁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11期
6 张思源;;传播视域下新世纪贵州文学主体意识论[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高文波,李淑霞;浅论当今文学人性人道主义的失落问题[J];绥化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8 高毅;;网络文学对读者的影响效应与发展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Z1期
9 邓树强;王学谦;;时尚光环下的困惑与尴尬——论网络文学的自身缺陷及其问题[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10 王庆生;樊星;张卫中;谢维强;严辉;刘为钦;;反映生活与关注政治——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对话[J];学习月刊;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 冯军;网络文学可能重组中国文学格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杜浩;文学的低落与“读物”的滥觞[N];团结报;2010年
3 谭旭东;文学的现实、未来与价值[N];学习时报;2011年
4 杜浩;抢救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主讲人 南京大学教授 胡有清 本报记者 耿联 整理;体味文学之美:走出“娱乐至死”的喧哗[N];新华日报;2013年
6 刘绪源;关于纯文学的论纲[N];文艺报;2009年
7 ;文学是不朽的[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委员;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学环境[N];光明日报;2013年
9 霍艳;请不要远离文学[N];文艺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坚守中拓展文学的价值空间[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庆勇;穿行在艺术女神与经济巨人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5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吉崇敏;《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双全;大陆作家在香港(1945-1949)[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晨;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微博客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史晓兰;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付兰梅;中国荒诞文学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叶菁;数字化传播途径下的网络文学读写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滕懿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奖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6 郝珊珊;大陆网络文学的十年发展和现实反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晓君;微博媒介语境下文学发展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蒋克难;新媒体语境下的微博文学[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9 王敏;“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实践与反思[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10 刘仁莉;论新时期公安文学的审美特征[D];延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52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5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