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朴安文章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胡朴安文章学思想研究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我国政治上急剧转型,文化上西学东渐的关键时期,古今中外学术的比较参证、变革新创形成了这一阶段学术史上起承转合的时代背景。因此,系统地探讨生活于清末、民初两个阶段文人思想的变化和理论成果的初创,特别是前人较少涉及到的文章学术思想,对民国学术的总结和后世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胡朴安的文章学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不断进行古今学术的融汇和发展,尽管负重前行,但硕果累累。本文以胡朴安文章学思想的论著为核心,以搜集汇编胡朴安相关散论、书信、为他人著作编写的序言、他人评价等资料为依托,从学术背景、创作论、师法论、分类思想、治学精神以及接受和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第一章为胡朴安其人及文章学学术背景。其一,关于胡朴安其人的介绍主要从书香世家学风、皖南地域文风、小学家学术背景及个人交游情况四个方面进行阐发。其二,对当时文章学术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主要在概述清末民初文章学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日本文学、西方欧美文学影响下的中国文章学术所面临的转折期。第二章为胡朴安文章学之创作论。此章是胡朴安文章理论的核心,在总结胡朴安自传和散论于各著作中的精妙思想的基础上,从创作准备、创作方法和继承创新三方面对胡朴安的文章学创作进行系统阐发。首先,在创作准备上,将胡朴安对作家的要求归纳为“搜集材料、读书积理”、“浩气内转、精光外溢”、“朴安主义、抓紧现在”三个方面并结合材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次,在创作方法方面,胡朴安重视“理”、“情”的重要性,提倡“辞达”之文,要求文章写作需“以理为本、淳朴自然”、“文由情生、有触即发”、“语贵简洁、理明辞达”。再次,在继承创新方面,胡朴安既直接继承了同乡包世臣的“论文六法”,又明确地提出尚古文反时文的主张。第三章为胡朴安文章学之师法论。关于胡朴安文章学的师承,本章主要阐发了其对唐宋古文的取舍及对清桐城技法的扬弃。在肯定韩、柳及姚鼐的同时,尖锐地批判唐宋古文的言道、空疏以及桐城派方苞的墨守死法。第四章为胡朴安文章学之分类思想。这是对文章著作的编写排列所提出的原则和范例。在具体分类上,胡朴安参考前人传统的分类方法并结合自身小学家的身份加以创新,提出以时代为基础同时注重文章学派、作家人品及国家政治的“断代分类观”,重视音韵、声律的“文笔分类观”以及正确区分文学、哲学的“文哲分离观”。第五章为胡朴安文章学之治学精神。胡朴安在研究文章学学术理论之外还结合实际,对治学态度提出了要求,归纳出“提倡国学、保存国粹”、“兼收并蓄、崇尚客观”、“注重考据、小学精神”三种主要的求学精神。第六章为胡朴安文章学之地位与价值。本章是在纵论胡朴安文章学术思想之后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来考量胡氏治学之接受和影响。表现为对古文流派和近世文章思想的接受与归纳总结,以及在自身除文章学以外的其它学术、实践运用和后世学术方面产生的巨大意义和影响。此外,由于胡朴安学术论著蔚为大观,种类繁多且学界尚未有详细而全面的总结归纳,故为免读者翻检之劳,参考胡朴安自传类著述家刻《朴学斋丛书第二集》之《五九之我》雪克编校的《胡朴安学术论著》收录的《病废闭门记》、胡氏其它著作和后世在编选胡朴安思想、文论作品时所作的序言以及王琳在硕士论文《胡朴安(诗经学)注》对胡朴安作品的介绍和总结等,附为胡朴安文学成就一览表。且搜集胡朴安编著胡氏家刻《朴学斋丛书》部分经典序跋与黄遵宪编著《日本国志》序言分列附录二、三以对胡氏论著与文章学思想爬梳剔抉。
【关键词】:胡朴安 文章学 学术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6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绪论9-14
- (一)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9-10
- (二) 研究综述10-14
- 第一章 胡朴安其人及文章学学术背景14-22
- 第一节 胡朴安生平概述14-18
- 第二节 文章学学术背景18-22
- 第二章 文章学之创作论22-40
- 第一节 创作准备22-28
- 第二节 创作方法28-33
- 第三节 继承创新33-40
- 第三章 文章学之师法论40-46
- 第一节 对唐宋古文的取舍40-43
- 第二节 对桐城技法的扬弃43-46
- 第四章 文章学之分类思想46-53
- 第一节 断代分类观47-48
- 第二节 文哲分离观48-51
- 第三节 文笔分类观51-53
- 第五章 治学精神53-57
- 第一节 提倡国学 保存国粹53-54
- 第二节 兼收并蓄 崇尚客观54-55
- 第三节 注重考据 小学精神55-57
- 第六章 地位与价值57-62
- 第一节 文章学观点的接受57-58
- 第二节 文章学理论的影响58-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68-8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0-81
- 致谢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楚汉;论文章学的合理性[J];求索;2002年05期
2 毛庆耆;文章学设科说[J];学术界;2002年02期
3 谈汗人;从文章学漫说方志语言[J];江苏地方志;2005年02期
4 祝尚书;;略论文章学研究的资源开发[J];文学遗产;2007年02期
5 苏君礼;;在“创新”视野下的文章学[J];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祝尚书;;论宋元文章学的“认题”与“立意”[J];文学遗产;2009年01期
7 周德仓;王斌礼;袁书会;;积极推动文章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25次学术年会综述[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刘宁;胡可先;;“中国古代文章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遗产;2009年05期
9 黄湖滨;;推进文章学事业科学发展初论[J];焦作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周楚汉;;文章学研究三十年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湖滨;拨乱反正复兴“文章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复旦大学中文系 王水照;当古代文章学遭遇“五四”[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傅璇琮;文章学之渊薮在焉[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张岳健;知名作家走进大学与大学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3年
5 陈尚君;气象恢宏的文话总汇[N];文汇报;2008年
6 何语华;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小青;吕祖谦《左传》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慈波;文话发展史略[D];复旦大学;2007年
3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尉倩倩;《崇古文诀》之文章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张爱荣;来裕恂《汉文典·文章典》之文章学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红艳;文章学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静;胡朴安文章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平;文章学视野下的清代古文评点[D];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
6 靳利翠;张谦宜《}x斋论文》与清初文章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园;徐昂《文谈》与近代文章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董丽娟;刘师培文章学理论探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天骐;宋元文格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10 韩李茁;吴曾祺《涵芬楼文谈》之文章学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60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6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