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犁创作的“中和”之美
发布时间:2017-09-21 04:35
本文关键词:论孙犁创作的“中和”之美
【摘要】:孙犁是上个世纪跨越现代与当代的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结束于九十年代,长达半个世纪,成果丰硕。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创作时间长、涉猎文体广、发表作品多的作家之一。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孙犁作品研究较多,涌现出不少有价值的文章。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孙犁的创作心理、小说的人物形象方面,从美学角度切入讨论的文章很少。实际上,孙犁自幼身体文弱,性格敏感、顺受,且受传统文学的影响很深。他解放前从事编辑工作,解放后深受疾病缠绕,文革中又遭受冲击。这些天生的身体心理因素和后天的人生经历促使他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表现出“中和”的特点。本文从“中和”这一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的理论角度入手,探究“中和”美学对孙犁的影响以及孙犁的文学创作表现出的“中和”的特点。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孙犁个性气质中的“中和”,这一章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内涵与特征两方面说明什么是“中和”。“中”就是对立之中取中间,“和”就是和谐一体。“中和”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强调适度、多样性的统一、天人合一三个方面。适度就是情感的适中、人格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多种因素的和谐相处、相辅相成。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将孙犁的人生经历分为早年和晚年两个阶段。早年的孙犁参与革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活动,但同时他又能持守内心,做到不主动迎合,不跟风创作。晚年的孙犁随着身体的衰弱和时代政治风云的变迁,逐渐退避书斋,著书立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脱离社会远离纷争,他在作品中不忘观照现实,即便是怀人忆事,也在云淡风轻之中评论时代、表达看法。第二章详细论述孙犁作品中的“中和”,这一章又通过小说和散文两部分来论述。小说中“中和”的艺术表现有五方面,分别为适度抒情、情节的简化与跳跃、天人合一的景与人、“圆满”的结局——现实与理想的调和、“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孙犁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特征,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的抒情的调子,但这种抒情又不浓厚,这就是适度。情节的简化与跳跃就是避免矛盾斗争的尖锐化,在相对和谐顺遂的外部环境中凸显人性内在美,从而营造出和谐之美的氛围。景与人的和谐正是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圆满”的结局是现实与理想调和的结局。最后,人物形象有争议是因为他(她)的立体而多面的性格,即人物形象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种好与坏的兼顾正体现出“中和”之道。散文中“中和”的艺术表现分别为“大味必淡”的平和叙述、多样的体裁与观照现实的主题、真实实用的文学理论、“太史公曰”式的结尾——文白珠联雅俗璧合、“发现儿童”的五四精神——顺性率真这五个方面。叙述语言的平和是抒情适度而有节制的反映。多样的体裁表现出孙犁在散文创作上拥有能够驾驭多种样式的丰富技艺,这种多样性统一于观照现实的主题之下;语言的文白相间则体现出语言的丰富性,而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它们又都统一于带给人美的阅读享受。因此,多样的体裁与观照现实的主题、语言的文白相间都体现出多样性的统一。无论是追求真实实用的文学理论还是对真人真事真性情的勇敢直白表达,无不体现出孙犁在人格精神方面既不脱离现实又不直刺现实的品貌。孙犁在晚年走出一条自己的散文书写之路,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第三章从人格与文格、人生实践与时代诉求的两个统一来阐述孙犁创作的“中和”之美的意义与启示,从而启发当代作家从传统的美学精神中获取精神与艺术的给养。
【关键词】:孙犁 中和 小说 散文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一、孙犁个性气质中的“中和”13-21
- (一)“中和”的内涵与特征13-16
- (二)孙犁个性气质中的“中和”16-21
- 二、孙犁作品中的“中和”21-42
- (一)小说中“中和”的艺术表现21-33
- (二)散文中“中和”的艺术表现33-42
- 三、孙犁创作的“中和”之美的意义与启示42-45
- (一)人格与文格的统一42-44
- (二)人生实践与时代诉求的统一44-45
- 结语45-47
- 注释47-50
- 参考文献50-53
- 后记53-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素莉;谈孙犁的文化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友梅;[N];光明日报;2002年
,本文编号:892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9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