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苏轼茶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22:28

  本文关键词:苏轼茶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苏轼 北宋茶事 茶诗 君子人格 当代意义


【摘要】:茶诗,是诗歌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自古以来,文士喜饮茶,茶这一人文意象便频频的出现在诗歌的创作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初的茶诗作品早已变得较为浑芒而不可求了,然而,自晋代后,茶诗的脉络就越来越清晰了。伴随着茶文化的逐步兴盛,茶诗也稳步发展,至茶文化高度繁荣的北宋时期,诗歌也大放光彩,耀眼而绚丽。诗人兼茶客的苏轼,大显身手,创作了近百首茶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乃至茶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文在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苏轼茶诗创作的背景,包括北宋及之前茶文化的发展概况,以及之前的茶诗的创作,这成为苏轼茶诗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首先介绍了苏轼茶诗中所记述的多种具有北宋特色的名茶、茶具,所记录的北宋时期人们对煎茶泉水的选择,饮茶环境的讲究,茶馆的兴盛,北宋的茶叶生产。其次,展现了煎茶、斗茶、点茶等精彩的茶艺活动,并且论述了苏轼茶诗中所负载的茶俗茶功茶情等。第三章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了苏轼深蕴于茶诗中的君子人格,通过研读其茶诗,不难感受到其刚正不阿和超然物外的个人品格。在第三章的后半部分,简单地研究了苏轼茶诗对于当代人的意义所在,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二是在诗化的品饮生活中对于当代人的精神压力的缓解。总之,笔者通过研读苏轼的茶诗,来窥探北宋这一特殊时期的茶文化的特点,又借着苏轼的茶诗,再次近距离的感受到了苏轼的照耀千古的君子人格,最后点出苏轼茶诗研究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苏轼 北宋茶事 茶诗 君子人格 当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7
  • 1.1 研究背景7-11
  • 1.1.1 国内研究现状7-9
  • 1.1.2 国外研究状况9-10
  • 1.1.3 对茶诗的界定10-11
  • 1.2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1-12
  • 1.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
  • 1.2.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11-12
  • 1.3 苏轼茶诗的创作背景12-17
  • 1.3.1 北宋茶文化的发展概况12-15
  • 1.3.2 北宋前的茶诗创作15-17
  • 2.苏轼茶诗与北宋茶事17-47
  • 2.1 苏轼茶诗中茶事的物化层面18-30
  • 2.1.1“顾渚茶芽白于齿”——佳茗香茶的展览18-21
  • 2.1.2“银瓶泻汤夸第二”——“十二茶具”的图赞21-23
  • 2.1.3“来试人间第二泉”——玉露琼浆的叹赏23-25
  • 2.1.4“惊雷未破蕾”—— 茶叶生产的关注25-28
  • 2.1.5“坐客皆可人”——士人品茗的佳境28-30
  • 2.1.6“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宋代茶馆的兴盛30
  • 2.2 苏轼茶诗中的茶艺活动30-33
  • 2.2.1“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煎茶31
  • 2.2.2 “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斗晴窗” ——斗茶31-32
  • 2.2.3“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分茶32-33
  • 2.3 苏轼茶诗中的茶俗33-39
  • 2.3.1“有客远方来,酌我一杯茗”——以茶待客34-35
  • 2.3.2“吾国旧供云泽米,君家新致雪坑茶”——以茶赠友35-37
  • 2.3.3“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另类香茶37-38
  • 2.3.4“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盛大茶会38-39
  • 2.4 苏轼茶诗中的茶功茶情39-47
  • 2.4.1 细品漫饮浅斟低唱39-41
  • 2.4.2 浸染茶事享受生活41-42
  • 2.4.3 惟歌生民病——批判武器42-45
  • 2.4.4 为茶立小传 ——自比陆羽45-47
  • 3.苏轼茶诗与其君子人格及其茶诗研究的当代意义47-55
  • 3.1 苏轼茶诗中所蕴含的君子人格47-53
  • 3.1.1 守正不阿特立不群47-50
  • 3.1.2 乐观旷达超然物外50-53
  • 3.2 苏轼茶诗研究的当代意义53-55
  • 3.2.1 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53
  • 3.2.2 有利于诗化当代生活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6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60-61
  • 后记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荣铨;茶诗七首[J];农业考古;2000年02期

2 许乐江;茶铭、茶诗[J];农业考古;2000年04期

3 方振川;茶诗八首[J];农业考古;2000年04期

4 陈香白;茶诗一组[J];农业考古;2001年02期

5 邬梦兆;茶诗(七首)[J];农业考古;2002年02期

6 鞠秀礼;茶诗三首[J];农业考古;2002年02期

7 肖光前;茶诗杂吟[J];农业考古;2002年02期

8 龚建华;游子品茶细思量——读陈云君先生茶诗有感[J];农业考古;2002年02期

9 陈香白;茶诗六首[J];农业考古;2002年04期

10 钱时霖;茶诗两首[J];茶叶;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詹瞻;;茶诗不老[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2 王家年;;独特的日铸茶诗[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3 朱海燕;刘德华;施兆鹏;;浅析茶名之美[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云邋符智伶 浙江记者站 徐文潇;杭州捧出“亲民”式茶文化盛宴[N];中国旅游报;2008年

2 王建民;浅议白居易茶诗写作特点[N];中华合作时报;2010年

3 竺济法;郑溱全家焙茶到天明[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4 刘扬武;品出茶的文化味[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5 梁中效;陕南——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N];汉中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欣;古茶诗的跨语际符号转换与机辅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峰;唐代茶诗与文士意趣[D];南昌大学;2010年

2 陈玲玲;唐宋茶诗中的哲理追求[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3 苏琼;北宋茶诗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4 于欢;宋朝茶诗互文性在其作者背景英译中的再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宋佳;唐朝茶诗模因发展在其作者英译中的呈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尹逊刚;苏轼茶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倩;北宋茶诗的文化蕴涵及其功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8 何珊;宋代茶诗三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9 冯文开;北宋茶诗与文士情趣[D];南昌大学;2006年

10 晏萍利;中晚唐茶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97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97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a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