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贵州彝族民间文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贵州彝族民间文学研究
【摘要】:彝族遍布贵州高原各地,集中聚居在滇黔毗邻的乌蒙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贵州彝族先后建立过罗殿国、罗施鬼国、自杞国等民族政权,而且延续的时间长久,加之与汗、回、布依、苗、仡佬等兄弟民族杂居,交往比较频繁,从而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并用语言文字记录了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文学、哲学、历史、艺术、医药、地理、宗教等。其中,“彝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散文体和诗歌体(韵文体)两类。散文体的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等,诗歌体(韵文体)的有歌谣、谚语、创世史诗、英雄史诗、民间长诗(包括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①。本文拟运用生态学和生态文艺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以贵州彝族民间文学为研究内容,特别是以彝族古歌、史诗、神话、民间故事、传说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深度挖掘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根源、蕴含的生态智慧和现代启示意义。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对彝族民间文学中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溯源。彝族先民思想中存在“人与自然一体观”“万物有灵观”,这成为其生态意识的朴素来源,在彝族民间文学(创世神话、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中得以显现;第二章主要论述贵州彝族民间文学中生态意识的具体呈现。彝族民间文学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依自然规律生产生活,人口危机及发展意识,节制欲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生态意识;第三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贵州彝族民间文学进行现代审视。主要对彝族民间文学的“家园意识”进行分析,通过家园赞美、家园想象展现彝族人民与自然相交融的诗意栖居。同时,彝族民间文学为自然“复魅”,还自然以神性,为我们塑造了“神性”的自然,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启示。
【关键词】:贵州彝族 民间文学 生态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引言5-7
- 第一章 贵州彝族民间文学生态意识溯源7-29
- 第一节 人与自然一体观7-12
- 一、“清浊二气”生万物7-10
- 二、五行造人10-12
- 第二节 万物有灵观12-29
- 一、自然崇拜13-20
- 二、图腾崇拜20-29
- 第二章 贵州彝族民间文学生态意识解读29-50
- 第一节 彝族民间文学中的“天人合一”观29-40
- 一、“生命无贵贱,万物皆平等”29-35
- 二、“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35-40
- 第二节 彝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平衡观40-50
- 一、“假如人不会死亡,大地就无法容纳”40-44
- 二、“水塘干涸了,岂由鱼生存”44-50
- 第三章 生态批评视域下贵州彝族民间文学的现代审视50-61
- 第一节 家园恋歌50-57
- 一、依恋:生之住所的赞美51-55
- 二、向往:灵魂栖居的想象55-57
- 第二节 自然赞歌:“神性”的皈依之旅57-61
- 一、“祛魅”之于“复魅”57-58
- 二、还自然以神性58-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素玲;;生态哲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生态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朱玉芳;;生命科学实验中动物福利问题的反思与重构——基于生态哲学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3 何瑞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合[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郑伟红,郑卫丽;对技术选择因素的反思——评乔治·巴萨拉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选择思想[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5 郑元叶;生态事实、价值观与生态伦理规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胡坚强;试论我国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蔡建国;舒美英;;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哲学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黎德化;刘娅群;;论森林的社会价值及文化表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菲;;自然悲歌:生态文明的困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纪艳彬;;儿童哮喘的哲学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任巧华;;论美国《环境—行为》杂志环境保护研究主题的扩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李胜俊;樊勇;李晓Pr;;未雨绸缪——植物王国现代公路建设之所“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纪艳彬;;儿童哮喘的哲学思考[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6 杨俊;黄琴;李建忠;刘松年;;学术生态初探[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武;;略论我国西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立法理念——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全球发展为背景[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梅宏;李飞;;从生态损害索赔到生态系统管理——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之法律应对[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9 庄超;;从生态评估到目标管理:我国湖泊保护的基本制度构想[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10 张修玉;许振成;胡习邦;赵晓光;;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钟贞山;社会生态人:新的人性假设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1年
9 许丽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戚海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千;自然·女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常龙;基于生态维度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赵小芳;现代白酒酒标的视觉语汇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8 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王明泰;论废旧资源再利用在旧建筑改造中的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9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9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