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毗陵庄氏闺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5:41
本文关键词:清代毗陵庄氏闺秀研究
【摘要】:有清一代,毗陵(常州)文学鼎盛,出现了许多世家大族,由此产生了许多家族女性文人群体,如庄氏、恽氏、左氏、张氏等。而毗陵望族庄氏出现了十七位闺秀,出版二十二部著述,其人数之众,文学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清代闺秀中都为翘楚。本文就以毗陵地区的庄氏家族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文献考订、数据统计、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性别理论、社会学理论、文化学理论,考证了部分闺秀的生卒年、家族世系、成长环境。以期了解她们的生平、家庭教育、交友以及她们不同文学创作风格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了解江南女作家的创作取向和风格,进而丰富着人们对清代女性文学创作和情感面貌的深入认识。第一部分,庄氏闺秀群体考述。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并以闺秀所属时代为划分,考索这个闺秀群体地域特质、人数、著述、文学成就、作品存佚等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庄氏闺秀的文学渊源与深层原因,重点研究庄氏家族的科举成就与文化氛围,深入分析以庄存与为代表的家族核心人物对庄氏闺秀的家庭教育、道德培养、姻亲关系等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个案研究。对所存作品较多的女诗人庄盘珠诗词、庄德芬诗歌、庄屃孙集句诗分别进行研究,以窥探庄氏闺秀不同的文学风貌。同时对庄氏闺秀庄芝馨、庄素馨所存不多诗歌特色进行简单的分析。附录部分包括清代毗陵庄氏闺秀生卒年、父夫及诗词集简表;清代诗词选集中所收庄氏闺秀作品情况;庄德芬简谱以及庄氏闺秀主要人物亲属世系表。
【关键词】:庄氏闺秀 家学 庄盘珠 庄德芬 庄屃孙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5
-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9-10
- 二、选题研究现状10-13
- 三、选题内容与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骈萼连珠——庄氏闺秀群体考述15-27
- 第一节 庄氏闺秀成员概述15-16
- 第二节 庄氏闺秀生平家世考16-21
- 一、顺康时期17
- 二、雍乾时期17-19
- 三、乾嘉时期19-21
- 四、生卒年代不详21
- 第三节 庄氏闺秀著述统计与存佚情况21-27
- 一、庄盘珠《秋水轩集》21-25
- 二、庄屃孙《玉照堂集句》25-27
- 第二章 一门风雅——庄氏闺秀文学渊源27-35
- 第一节 簪缨联出——庄氏家族追溯27-29
- 一、毗陵庄氏宗族发展脉络27-28
- 二、门第长青的科举成就28-29
- 第二节 教化开明——庄氏闺秀家学影响29-35
- 一、少禀庭训的男性教育30-31
- 二、德言容功的道德培养31-32
- 三、灯影机声的母教作用32-33
- 四、世家望族的累世姻亲33-35
- 第三章 奇葩竞放——庄氏闺秀文学创作研究35-69
- 第一节 古朴典雅缠绵悱恻——庄盘珠诗词分析36-50
- 一、“有才无命”的一生36-39
- 二、明净流丽的本色生活39-45
- 三、庄盘珠诗词艺术特色45-49
- 四、庄盘珠词坛地位及对后期女性作家影响49-50
- 第二节 笔力深厚音节苍凉——庄德芬诗歌分析50-56
- 一、庄德芬所存诗目概况51
- 二、柳絮才高的贤母形象51-54
- 三、情真意切的怀人之作54-56
- 四、雄放激越,豪迈疏宕的风格56
- 第三节 巧夺天工——庄屃孙集句诗研究56-66
- 一、悠游诗海——庄屃孙的集句才能57-59
- 二、色彩斑斓的生活场景——交游广泛59-62
- 三、庄屃孙的宗教情怀——佛、道思想的表现62-65
- 四、幽洁雅逸的梅花——咏梅集句诗65-66
- 第四节 庄氏闺秀其他诗歌创作66-69
- 一、庄屃孙——清幽淡远,,萧散自然66-68
- 二、庄芝馨——人生哀叹,深邃内敛68
- 三、庄素馨——清雅淡然,想象奇特68-69
- 附录69-76
- 一、清代毗陵庄氏生平家世表69-70
- 二、后代诗词选集收录庄氏闺秀作品情况70-73
- 三、庄德芬年谱73-74
- 四、庄氏闺秀世系表74-76
- 结语76-77
- 注释77-82
- 参考文献82-87
- 致谢87-8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红霞;;清女诗人庄盘珠生平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刘红霞;;梦比梅花易醒——庄盘珠与《秋水轩集》[J];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02期
3 刘红霞;;清女诗人庄盘珠家世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楠;清代毗陵庄氏闺秀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2 谢彩萍;庄盘珠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9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9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