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镜喻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严羽“镜喻论”研究
【摘要】:“以禅喻诗”是严羽主要的论诗方法。他不仅把禅宗的思维方式引入诗学,而且在论说语言上也借用禅宗术语,如他在论及盛唐有“兴趣”诗歌的妙处时,就用了禅家术语“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来加以说明,表现诗歌的那种朦胧含蓄、清空悠远、韵味无穷的诗歌境界。这种“水月镜象”类的喻象在佛教典籍中经常出现,它们虚幻无实,难以把握的特性非常契合佛教“万般皆虚妄”的主张,故它们常被佛学中人用来谈禅说法,用来比拟人生之虚无,万法之虚妄;而严羽则借用它们可见不可捉摸的特点来比喻诗意境界之无穷,可谓恰到好处。这是镜喻使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镜花水月”之喻。严羽在他的诗论中运用镜喻来比拟唐诗艺术形式的高妙,以“水中月”、“镜中象”来描述达到“透彻之悟”的理想诗歌境界,这既有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道家镜喻的启发。其实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镜子隐喻就已被广泛使用,不仅含义丰富,而且用法多样,可谓五花八门。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和镜子多样的特性以及比喻的效果有关。镜子本身有许多特点,如如实映照的特性,即庄子说的“应而不藏”;镜本体内虚空的特性:光明的特性以及镜象虚无不可捉摸的特性等。而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修辞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使得论说的方式隐晦、含蓄,也能使要说明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故好的比喻能为文章增光添色,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镜喻是多特性的镜与修辞效果明显的喻的完美结合。人们利用镜子的多样特性来比拟说明一些事理时,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镜喻用法。翻开中外文献,不管是在诗文小说作品中,还是在艺术理论论集中,我们都能发现镜喻的身影,而且类型多样,比如有以镜喻心的,有喻作品的,有喻人与自然的,还有以镜象为喻的等等,可谓喻意颇多,丰富多彩。在我国,镜喻用得较多的就要数儒释道三家了。在这三家的文献典籍中,镜喻用例可谓层出不穷,其中又数心镜喻表现最为丰富,这和三家都重视心性修养不无关系。儒释道三家思想主张虽各不相同,但都认可镜子本身的特性,都喜欢以镜为喻,用镜喻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反映了镜喻运用的成熟和普遍性。“镜花水月”有着可见不可捉摸的特性,注重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境界,这点非常适合用于表现重意一派的文学和艺术,故它常见于表现意境的诗画作品和诗词理论之中。严羽认为“兴趣”的好处是“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但这种含蓄和意味无穷的诗歌境界又是难以以语句描述让人感知的,故以“镜花水月”喻表达,这既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又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可谓余味无穷,这点也常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这是单从诗歌意境这一点来理解的,但是通过联系镜喻的各类运用之法以及严羽提出的其它几个和“兴趣”紧密联系的论诗主张,我们可以发现,他的“镜花水月”之喻其实是可以和他的其他几个论诗主张一起来解读的,如镜照现形的瞬间性对应后阶段妙悟顿悟的瞬间性、镜子的中介作用和诗歌语言的工具性等。把严羽主要的论诗主张就和镜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解读,则极大地丰富了“镜花水月”喻的审美内涵,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他的“镜花水月”喻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同时,他对镜喻的运用也有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这点我们可以通过和其它镜喻的比较分析中得知。
【关键词】:镜 镜喻 严羽 镜花水月 审美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3
- 一、“镜喻论”溯源13-25
- (一) “镜喻论”的构成13-18
- 1. 镜喻之镜13-16
- 2. 镜喻之喻16-18
- (二) “镜喻论”的运用18-25
- 1. 镜之映照与照镜喻18-20
- 2. 镜之明朗与明镜喻20-23
- 3. 镜之空幻与幻镜喻23-25
- 二、严羽“镜喻论”25-43
- (一) 严羽“镜喻论”与“以禅喻诗”25-31
- 1. 严羽诗学中的镜喻25-27
- 2. 严羽镜喻与禅之关系27-31
- (二) 严羽“镜喻论”的诗学内涵31-43
- 1. “镜喻论”与诗境31-35
- (1) 诗境之虚幻无实32-33
- (2) 诗意之韵味无穷33-35
- 2. “镜喻论”与妙悟35-39
- (1) 妙悟如镜子照物般刹那现形35-37
- (2) 妙悟需心如明镜般了无挂碍37-39
- 3. “镜喻论”与诗言39-43
- (1) 诗意的表达离不开语言这面“镜子”39-40
- (2) 诗的语言应如镜子一样明朗光洁40-43
- 三、严羽“镜喻论”的意义43-48
- (一) 严羽镜喻运用的影响和启示43-44
- (二) 严羽镜喻运用的缺陷和不足44-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1
- 参考论文51-52
- 后记52-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丹;;浅析禅风熏陶下的苏词后期创作[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2 杨经华;;戴着镣铐的舞蹈——宋代游戏诗体在明清的新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丽敏;贾岛诗歌意象意蕴初探[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温永明;;论皎然“游戏”为诗[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方新蓉;;论大慧宗杲对苏轼的接受[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方新蓉;鲜纪勇;;韩驹与宗杲关系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方新蓉;;江西诗派诗论与宗杲“看话禅”的话语同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孟军本;;管理概念源头追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李小荣;;禅宗语录与唐传奇——以《离魂记》、《柳毅传》为中心[J];东南学术;2014年02期
10 崔现芳;;因难出奇:“陌生化”与“白战体”——兼论宋诗创作中的体用关系[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刘燕飞;苏轼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及其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邓国军;宋诗话考论[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金发;《马氏等音》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崔传爱;袁宏道禅学思想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龙珊珊;作为“内容”的语言[D];南京大学;2011年
6 朱帆;苏轼节令诗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钱黎敏;《老子》之“俗”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艳;方干与佛教[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少山;北宋皖南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玉霞;道济诗文考证及其佛教形象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40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4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