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生:《牡丹亭》的道教文化内蕴
本文关键词:情与生:《牡丹亭》的道教文化内蕴
【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戏曲(昆曲)文学作品,因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深邃的思想与人文精神内涵,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正因如此,学术界对于《牡丹亭》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而是把其作为一部传统文化经典来加以审视和分析。本文拟从道教的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牡丹亭》的思想、文化底蕴。《牡丹亭》是一部以表达生命价值为主题的作品。它以“情”的概念为核心,通过对戏曲故事的叙事,艺术化地表达了作者生命观和价值取向。《牡丹亭》的“情”即“生命”这一思想主题,蕴含着深邃的道教思想、文化底蕴:首先,《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通过对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描写,深刻描摹了作者关于“情”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指向。这种“情”的生命体验和观念,具有明显的道教生命观色彩。与儒家礼教抑制情欲的生命观不同,道教主张“情即自然”、“情性为一”,尊重和体认人的情感欲望的生命伦理属性。这对汤显祖的“情”论生命观具有深刻影响。其次,《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向度和动力,通过对主人公杜丽娘因“情”而死,亦因“情”而生的情节描写,尤为凸显了其以“情”至上为生命价值观。作者借道教科仪——道场的形式,来具体描摹杜丽娘的死生转化过程;通过对道教生命仪式的艺术化处理,以及道教人物形象的刻画,充分表达了与道教相一致的“重生”、“贵生”的人文精神。最后,《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美学基础,提出与儒家理学相反对的“理无情有”的美学观。作者不仅强调生命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而且提出了书写生命本真体验的文艺观。这种美学观思想,亦源自于道家道教所一向推崇的“自然”美学观。总体而论,《牡丹亭》不论在思想主题及其文本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上,都直接源自于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哲学的高度看,《牡丹亭》实质上是对道教生命观及其价值理念的艺术化和美学化表达。
【关键词】:《牡丹亭》 道教 “情” 生命观 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3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7
- 第一章 因情而生《牡丹亭》的道教生命观底蕴17-31
- 第一节 汤显祖的道教生命意识18-21
- 第二节 “情”观念及其道教根源21-27
- 第三节 从重人贵生到“至情”之说27-31
- 第二章 重生之径《牡丹亭》的道教仪式描写31-42
- 第一节 月亮崇拜与洞穴隐喻31-35
- 第二节 炼度与还魂35-39
- 第三节 招魂与重生39-42
- 第三章 世外有情《牡丹亭》的道教人物刻画42-49
- 第一节 花神42-43
- 第二节 石道姑43-46
- 第三节 胡判官46-49
- 第四章 理无情有《牡丹亭》的道教美学思想49-57
- 第一节 大道贵生的生命美学49-51
- 第二节 理无情有的美学观51-53
- 第三节 崇尚真色的美学观53-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7
- 后记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克凡;豆腐版《牡丹亭》[J];文学自由谈;2005年04期
2 杨艳琪;简析《牡丹亭》中的性与情[J];戏剧文学;2005年04期
3 张丽红;;梦幻形式中的潜意识愿望——《牡丹亭》之“奇”的精神分析研究[J];戏剧文学;2005年12期
4 李小兰;;《牡丹亭》在舞台上的流转[J];戏剧文学;2005年11期
5 王学敏;;试论《牡丹亭》的悲剧实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6 王省民;;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J];四川戏剧;2006年05期
7 朱小利;;浅谈《牡丹亭》中“情”的丰富性[J];四川戏剧;2006年05期
8 王省民;;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J];当代戏剧;2007年01期
9 刘松来;乐帧益;;《牡丹亭》“至情”主题的历史文化渊源[J];文艺研究;2007年03期
10 王省民;;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牡丹亭》的演出[J];艺术百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薛静文;;至情至性杜丽娘 美轮美奂《牡丹亭》 小剧场青春话剧《牡丹亭》[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2 白先勇;单昕;;姹紫嫣红《牡丹亭》[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3 李美恩;;板东玉三郎之《牡丹亭》[A];中国演员(2011年第1期总第19期)[C];2011年
4 赵征军;;“一体化”时代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5 周良;;不要把雅致的艺术粗鄙化[A];中国演员(2013年第2期总第32期)[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海;舞剧《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受好评[N];文艺报;2008年
2 吴伟忠;邮园奇葩《牡丹亭》[N];中国商报;2004年
3 记者 苏雁 通讯员 周倩茜;实景版《牡丹亭》梦回昆山[N];光明日报;2012年
4 宁波大学 黄敏学;春梦迢遥《牡丹亭》[N];光明日报;2014年
5 廖奔;昆曲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N];人民日报;2007年
6 郭娟;《牡丹亭》:从昆曲到芭蕾[N];经济观察报;2008年
7 本报驻罗马记者 马赛;昆剧《牡丹亭》征服意大利观众[N];光明日报;2010年
8 叶飞;“中华风韵”开创海外自主营销新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2年
9 记者 储笑抒;大型舞剧《牡丹亭》昨晚上演[N];南京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张裕;上昆《牡丹亭》“险”中求精[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2 张雪莉;《牡丹亭》评点本、改本及选本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甜;《牡丹亭》的明清女性读者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原辉;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牡丹亭》[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赵雅琴;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接受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汪妍;美国汉学界的《牡丹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宁;传播学视野下的《牡丹亭》[D];陕西理工学院;2012年
6 何晨杰;《牡丹亭》副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颖;《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孙琳;《牡丹亭》爱情描写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高旭;明刊本《牡丹亭》插图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10 汪惠;《牡丹亭》舞台传播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0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4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