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接受史研究(1930s-1990s)
本文关键词:丰子恺散文接受史研究(1930s-1990s)
【摘要】:本文以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丰子恺散文的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从各时期对丰子恺散文的评论和研究着手,对丰子恺散文的接受和接受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旨在为丰子恺研究乃至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接受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丰子恺散文研究的现状。笔者发现其散文本体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其接受研究尚属空缺,这也是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一章“建国前二十年:极否极褒共存”,分三节阐述。第一节概述这一时期出版发行的情况。第二节论述“极否”,集中表现为人文分离的接受。第三节论述“极褒”,主要表现为人文并重的接受。第二章“建国后三十年:分区进行”,分两节阐述。第一节考察大陆的接受情况——大幅降温至趋于沉寂,探究现象产生原因。第二节展现港台的接受情况,香港以卢玮銮为例,将丰子恺推向国际,台湾以杨牧、司马长风、陈敬之等为例,起步虽较大陆晚,史料也出现一些错误,但已十分不易。第三章“八十、九十年代:‘曲高和众’”,分两节阐述。第一节论述大陆出现的研究高潮——从丰子恺的子女学生和其他论者几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阐述。第二节展现港台的持续升温之势:以卢玮銮教授和杨牧先生为例,阐明丰子恺对二人的影响。第四章“考察接受历程,探究接受与文本魅力的关系”,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阐明接受历程是复杂的曲线型,通过对接受历程的考察,进一步探究接受与文本魅力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丰子恺散文 接受研究 读者 人文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5
- 一、选题的意义及相关研究综述11-13
- (一) 选题的意义11-12
- (二) 相关研究综述12-13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13-15
- 第一章 建国前二十年:极否极褒共存15-34
- 第一节 散文出版发行概述15-19
- 第二节 人文分离的接受19-24
- (一) 远离社会、避世思想批判19-22
- (二) 散文创作应“宣告停止营业”22-24
- 第三节 人文并重的接受24-34
- (一) 人间隔膜与儿童天真24-27
- (二) 琐屑题材辟不凡境界27-29
- (三) 无常、世网、护生等观念29-31
- (四) 艺术家的真率及气品31-34
- 第二章 建国后三十年:分区进行34-51
- 第一节 大陆:大幅降温至趋于沉寂35-42
- (一) 文艺政策的影响及读者的文化心理35-37
- (二) 丰子恺创作重心的转移37-41
- (三) 《缘缘堂续笔》的诞生41-42
- 第二节 港台:后起之秀42-51
- (一) 推向国际:卢玮銮43-45
- (二) 扩大影响:司马长风与黄俊东45-47
- (三) 史料多误:陈敬之47-51
- 第三章 八十、九十年代:“曲高和众”51-68
- 第一节 大陆:高潮终现51-62
- (一) 拓荒者们:近水楼台52-56
- (二) 其他论者:深入而全面56-62
- 第二节 港台:持续升温62-68
- (一) 卢玮銮:最欣赏子恺62-64
- (二) 杨牧:礼赞丰子恺64-68
- 第四章 考察接受历程:探接受与文本魅力的关系68-77
- 第一节 历程:曲线型68-72
- (一) 佛化的态度变化68-71
- (二) 其他方面的变化71-72
- 第二节 接受与作者、文本魅力关系探究72-77
- (一) 文学四要素的关系73-74
- (二) 接受与作者创作、文本魅力的关系74-77
- 结语77-78
- 参考文献78-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3-84
- 致谢84-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蓉;论新时期散文的三次论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4期
2 曾绍义;散文之真与艺术之美——读张立中的散文[J];当代文坛;2002年04期
3 计红芳;主体化和多样化——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 董正宇;也说“学者散文”[J];理论与创作;2003年01期
5 小雅;“左手的缪斯”——李琦的散文世界凝视[J];文艺评论;2003年01期
6 姜宇清;品武华的人物散文[J];写作;2004年13期
7 刘钊;论90年代“女性散文”的概念界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梁志林;论恩格斯的散文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潘正文;20世纪90年代文化生态与散文的艺术发展[J];当代文坛;2005年06期
10 高自双;;浅析几篇“时光散文”的巧思佳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2010年散文创作一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2 李正西;;对中国散文艺术理论“气说”的讨论[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叶公觉;;九十年代散文面面观[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谭家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毛乐耕;;散文美二题[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林新;;去尽瑕疵文方美——《散文之散——以李国文为例》及《话说张居正》两文语言辨析[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振坤;艾光辉;;简论茅盾散文的艺术发展历程[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汪文顶;;日本散文的民族风格及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9 阎纲;;《解读李真之死》与“官员写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10 于河生;;登高山观日出,在海上看激浪——丁玲散文的艺术风格[A];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耜;散文生态与全民写作[N];文艺报;2013年
2 马朝阳;校园散文的价值[N];文艺报;2003年
3 柏霆;内蒙古散文六十年[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4 胡娅;武汉评论界呼吁关注“散文汉军”[N];文艺报;2007年
5 记者 李雅萍 通讯员 李竹华 马山;赵处亮荣获“中国百篇散文奖”[N];吕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亚男;承德散文: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成长[N];承德日报;2011年
7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德锦 香港岭南大学博士 散文家 散文理论家;真情实感:散文创作的真谛[N];文汇报;2002年
8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高昌;旅游散文要有精品意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散文家 朱鸿;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啸;京派散文:走向塔尖[D];河南大学;2008年
3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克里;新时期维吾尔散文创作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牛加加;杨万里散文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符挺;朱自清序跋文体形态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蒋美琪;语文教师散文文本解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岚;父与子,,同与异[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宝;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翔飞;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皇锦玲;淡墨诗散文的文体自觉及艺术表现[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田家敏;简Z溕⑽难芯縖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严文秀;丰子恺散文接受史研究(1930s-1990s)[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41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4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