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叙述视角下北京知青文学中的延安“影像”
本文关键词:启蒙叙述视角下北京知青文学中的延安“影像”
【摘要】:启蒙原初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文化方面使人获得觉醒,简言之就是解蔽、启智,叫人知晓和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启蒙的要义也逐渐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在文学方面,启蒙作用主要体现在示范、引领、启发上,被启蒙者在启蒙者的带动与启迪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效仿,取得进步。知青文学因知青的存在而产生,这种文学无论是在知青插队时就有还是插队结束后形成,毫无疑问,全国各个地方的知青文学都会对当地的文学产生一种引领、示范的启蒙作用。一些插队陕北的北京知青用文字来记录曾经插队的岁月,形成了北京知青文学中的陕北写作,这对接纳他们的陕北人民在生活、文艺活动方式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学方面,北京知青文学为当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领和推动了陕北当地文学的发展。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板块构成。引言部分对知青、知青文学的概念做了简要的界定,进而对陕北当时的文化状况及赴陕北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的插队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整理了目前学术界在陕北知青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表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从启蒙的叙述视角分三大部分来论证北京知青在日常生活、文艺娱乐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对陕北延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一部分主要写北京知青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包括服饰、饮食、医疗卫生等);第二部分从文艺活动方面论述北京知青给陕北人民做出的示范。具体表现为北京知青丰富当地人单调的娱乐方式,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北京知青创办报纸给予当地文化方面的有关领导新的启发,促进了陕北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北京知青的示范之下,一些陕北人创办刊物,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为文章重点的第三部分主要从文学创作领域分析北京知青对陕北本土文学的启蒙。这种启蒙首先表现在北京知青的文学创作为陕北文学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读者,培养、扶植了那些拥有写作天赋的文学爱好者,促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其次,北京知青的文学作品影响着陕北本土作家的创作风貌,具体体现在:文化选择更加多元、创作主题更加全面、作品语言风格更加和谐。结语部分得出结论:这些带着现代都市文化的北京知青对陈旧的陕北乡土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作用,给生活在闭塞的黄土地上的群众进行了一次现代文明的启蒙,尤其是北京知青文学对陕北文学的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陕北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北京知青 延安文学 启蒙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一、日常生活中的“开风气之先”11-19
- (一)服饰文化12-13
- (二)饮食照明13-14
- (三)医疗卫生14-15
- (四)科学种田15-16
- (五)先进工具16-17
- (六)科学文化、思想教育17-19
- 二、文艺活动上的示范19-28
- (一)丰富文艺娱乐方式20-24
- (二)编辑报纸、印发诗集24-26
- (三)创办文艺刊物、组织文学团体26-28
- 三、文学创作领域的启蒙28-45
- (一)北京知青的文学创作对陕北人的启迪29-32
- (二)北京知青的文学作品对陕北本土作家作品风貌的影响32-45
- 结语45-47
- 注释47-49
- 参考文献49-50
- 后记50-51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英;以个人的维度重新言说历史——论90年代知青文学的一种走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吴正强;;在合法与荒谬间挣扎的群体——关于知青文学的思考[J];粤海风;2001年06期
3 黄建国;理想追求与自我省察——新时期知青文学主题的理性嬗变[J];名作欣赏;2005年12期
4 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J];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J];粤海风;2005年05期
6 郭小东;;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J];文学自由谈;2006年03期
7 陈晓红;陈道谆;;知青文学——从反思到反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张艳梅;吴景明;;知青文学中自然书写的多重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包雷;;浅谈“知青文学”的社会学意义[J];学理论;2009年05期
10 郭小东;;知青一代及知青文学的历史起源[J];上海文化;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旷源;;论知青文学——读《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2 姚新勇;;从知青——小将到悲剧英雄——成形期知青文学论(1977~1982)[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知青文学史》[N];北京日报;2002年
2 叶辛;知青文学:文学史上的凝重印记[N];文学报;2008年
3 李静;“新知青文学”浮出水面[N];北京日报;2001年
4 记者 向红邋实习生 高袁璇子;陕西知青文学展示活动举办[N];陕西日报;2008年
5 藏策;从《秋鸣山》看“后知青文学”[N];文学报;2007年
6 行超;真诚表达历史中惟一的“我们”[N];文艺报;2014年
7 汪政 评论家;超越中国经验知青文学才有新的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宋庄;知青文学,还有无超越的可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9 傅 堪;从“知青文学”到“青春探秘小说”[N];中国艺术报;2005年
10 朱冰;苦难中的精神之美[N];工人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志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利红;“另类知青文学”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芳丽;“反知青文学”论[D];山西大学;2007年
3 王瑞;新时期知青文学中的陕北叙事[D];延安大学;2011年
4 张雪蕊;“后知青文学”溯源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5 税雪;中国当代小说中知青形象流变的一条轨迹[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凡嘉;启蒙叙述视角下北京知青文学中的延安“影像”[D];延安大学;2016年
7 冯小萍;人与自然:知青文学的一种独特创作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肖风华;“我们”、“我”、“他”的记忆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小燕;后知青文学论[D];扬州大学;2007年
10 王春燕;知青文学形态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942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4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