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变奏

发布时间:2017-10-07 18:33

  本文关键词: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变奏


  更多相关文章: 刘慈欣 科幻小说 诗意 崇高 思辨性


【摘要】: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小说层次丰富、内涵深厚,充满了矛盾思辨的色彩。与其他作家笔下冰冷、理性的科学世界不同,刘慈欣笔下的科学世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他以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恢弘大气的宇宙级别场景。深邃浩淼的宇宙、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出神入化的技术都成为他描绘科学美感的抒情意象,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基于对宇宙大而深的认知,他深深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却又塑造了一大批愿意为科技事业献身的“英雄人物”,在人物飞扬理想与现实境遇的反差中,体现出一种崇高意蕴。科学与人性在他精心建构的幻想空间内尽情舞蹈,通过不断变换的“舞台场景”展示着千姿百态的“曼妙”舞姿。尽管有批判也有反思,但更多的却是对“人生真相”的体认与悲悯,这使他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带着点儿普度众生的味道。本文由绪论、四章正文、结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梳理,阐明以刘慈欣作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对近些年的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进行总结评述,指出本文研究的独创性。通过分析刘慈欣对小说中宇宙级别场景的诗意描摹及对于宇宙、自然、技术的抒情化表达,突出其独特的科学美感追求。刘慈欣善于用饱含热情的文学性语言对所要描述的科学对象进行具象化说明,不但消除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又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而他对于人类整体形象的刻画又彰显出其对于抓住人类“普遍性”的努力与追求。由此进一步对刘慈欣作品中所流露的人文关怀展开分析,指出刘慈欣虽然站在科学的立场秉持“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但其在本质上仍旧表现出一种对于人类崇高精神的赞美与追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是刘慈欣在自身科学观的基础上对人文精神做出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在保持敬畏之心的前提下,尊重人的价值与精神。在科幻世界中,科技与人性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面的、复杂的。第三章将重点分析交织在刘慈欣作品间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变奏。刘慈欣热衷于将一切主流价值标准放入全新建构的科幻世界中进行试验,探讨其间的矛盾张力,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思辨意识。文章试图从刘慈欣的成长经历、阅读积累、所处时代的特殊性等方面,探讨这种变奏产生的背景及缘由。结语部分将刘慈欣放入中国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文学格局中进行考察,突出其超越雅俗二元对立结构的艺术品格,并通过与其他科幻作家的比较,分析其科幻作品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刘慈欣 科幻小说 诗意 崇高 思辨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3
  • 第一节 中国科幻文学脉络梳理8-10
  • 第二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现状10-13
  • 第一章 科学世界的诗意化想象13-19
  • 第一节 宇宙级别场景的诗意描摹13-16
  • 第二节 宇宙、自然与技术的抒情化16-19
  • 第二章 人文精神的颂歌19-27
  • 第一节 人类的渺小与伟大19-23
  • 第二节 崇高的精神选择23-27
  • 第三章 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变奏27-38
  • 第一节 科幻世界的不确定性28-31
  • 第二节 科技的正反作用力31-34
  • 第三节 人类道德困境的阐释34-38
  • 第四章 双重变奏的缘由探析38-44
  • 第一节 “文革”记忆与科幻阅读38-40
  • 第二节 价值断裂时代的精神追求40-44
  • 结语44-50
  • 参考文献50-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雯;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8期

2 陈许;;动荡与融合——略谈20世纪90年代外国科幻小说[J];外国文学动态;2002年04期

3 汤哲声;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史论[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4 兰草;开创军事科幻小说新天地[J];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12期

5 张希玉;;中国第一家科幻小说报夭折始末[J];出版史料;2008年02期

6 王卫英;张懿红;;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本土化进程[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苏逸平;;科幻小说中的几种人[J];发现;2008年06期

8 托马斯·斯科提亚;陈芳;;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小说[J];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05期

9 刘晶;;“真”与“幻”的结合——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科幻小说[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3期

10 郭军胜;;中国科幻小说如何走出发展的瓶颈[J];决策探索(下);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尹传红;;科学所“对应”的文化——兼论科幻作品的价值与使命[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卫英;姚义贤;;科技时代,我们需要文学幻想——浅谈科幻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3 尹霖;武丹;沙锦飞;王卫英;;关于我国科幻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科幻创作与青少年想象力培养”研讨会综述[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4 李英;郑军;;超越自我,燃烧生命——黄易与他的科幻小说[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于启宏;;中国当代科幻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韩啸;;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佳;科幻小说之我见[N];文学报;2000年

2 金涛;科幻小说之奇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戴翊;科幻小说毕竟是小说[N];文汇报;2008年

4 路甬祥;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幻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杨鹏;科幻小说该如何阅读和欣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陈芳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幻小说:不知它是什么,,但看见时知道是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日本《和谐》首获美国科幻小说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陈养正;科幻小说:“无米之炊”的“米”从哪来?[N];大众科技报;2011年

9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_g;科幻小说要对社会现实发生作用[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杨鹏;读科幻小说的几点建议[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卫英;重塑民族想象的翅膀[D];兰州大学;2006年

2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媛;中国现当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本土特点及大众传播[D];苏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玮玮;中国科幻小说的受众心理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邹德辉;科幻小说在我国的传播困境与发展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窦芳芳;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建构[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子越;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看科幻小说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凤娇;科幻小说《鬼面天蛾》(1-4章)翻译报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雨威;《冬季星之王》翻译实践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7 罗雯雯;谈科幻小说的翻译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8 叶凌宇;以科学为尺度丈量地球文明[D];广西大学;2015年

9 刘佳;《森林星球》的翻译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10 陆玉梅;科幻小说《坠入黑暗》(节选)翻译报告[D];贵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89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89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9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