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郭若虚绘画思想中的“气韵”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07:40

  本文关键词:郭若虚绘画思想中的“气韵”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气韵”是郭若虚绘画思想的灵魂,其主张和内涵集中见于《图画见闻志》一书中,主要表现在“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和“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两个思想理论的论述上。“气韵生知”论和人品决定“气韵”的观点成为中国千余年来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和绘画品评的最高准则。本论文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郭若虚的生平进行考订,文人收藏世家的家族背景是郭若虚绘画理论体系形成的前提条件。第二章分析了郭若虚绘画思想中“气韵”观的形成因素,包括先秦到汉魏“气”论的发展、汉魏至北宋“韵”的释义、魏晋南北朝“气韵”的提出和唐五代“气韵”的运用这四个方面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魏晋“重神遗形”的风尚、唐代“韵外之致”的追求、“取其意气”的文人画风影响和“格物致知”的理学浸染这四个方面的间接影响。第三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图画见闻志》中的“气韵”观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探究郭若虚绘画思想中“气韵”观的内涵。其内涵包括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分“生知”论的提出和建立、“生知”论在书画领域的渗入、郭若虚“气韵生知”在儒道思想影响下的新释义和“气韵”的“生知”与“学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是“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从禅宗思想影射下的“心印”说、“气韵”高低取决于人品高下、“气韵”与人品的脱节和人品决定论的弊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探讨了郭若虚“气韵”观绘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影响。
【关键词】:郭若虚 气韵 生知 人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9.2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21
  •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11-12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2-17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17-21
  • 第一章 郭若虚及其生平21-23
  • 第二章 郭若虚绘画思想中的“气韵”观渊源23-42
  • 第一节 郭若虚“气韵”观的直接来源23-34
  • 一、先秦到汉魏“气”的发展23-28
  • 二、汉魏至北宋“韵”的释义28-31
  • 三、魏晋南北朝“气韵”的提出31-33
  • 四、唐五代“气韵”的运用33-34
  • 第二节 郭若虚“气韵”观的间接来源34-42
  • 一、魏晋“重神遗形”的风尚34-37
  • 二、唐代“韵外之致”的追求37-38
  • 三、“取其意气”的士人画影响38-40
  • 四、“格物致知”的理学浸染40-42
  • 第三章 郭若虚绘画思想中的“气韵”观内涵42-56
  • 第一节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气韵”观梳理42-43
  • 第二节 “如其气韵,必在生知”43-50
  • 一、儒家“生知”说的提出和建立43-44
  • 二、“生知”在书画领域的渗入44-45
  • 三、“气韵生知”在儒道思想影响下的新释义45-47
  • 四、“气韵”的“生知”与“学养”47-50
  • 第三节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50-56
  • 一、禅宗思想影射下的“心印”说50-51
  • 二、“气韵”高低取决于人品高下51-53
  • 三、人品与“气韵”的脱节53-54
  • 四、人品决定论的弊端54-56
  • 第四章 郭若虚绘画思想中的“气韵”观影响56-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7
  • 图片著目67-69
  • 致谢69-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1-7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2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苏晨;《图画见闻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郭若虚绘画思想中的“气韵”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4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c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