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转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0:12

  本文关键词: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转变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人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衍生出来的独有概念。文人画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将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等多种文化形态自然的融合于绘画之中,形成了文人画独特的审美精神。文人士大夫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是文人画写意精神形成的关键。文人画从唐代兴起,经历了宋元时期的绘画观念和画风的日趋成熟,到明清之际,已占据画坛的主流位置。而自唐代开始,水墨画就逐渐被推崇,尤其是在文人画兴起之后,水墨凭借着中国绘画中单纯而又感性的表达方式,成为了画家探索自身存在与外在之道的物质媒介。 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文人画与水墨画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变革,文人画一方面因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而备受批判,一方面也由于清末的许多文人画笔墨过于程式化,脱离了其抒情写意的本质,所以必然引起了对应“笔墨当随时代”的变革。但此时的水墨仍然是中国画最为主流的表达手法,甚至相较于西洋画而出现的“中国画”这一概念实际上也主要是指中国的水墨画。文人画虽逐渐退出中国画的正宗地位,水墨画却以新的姿态引导着中国画向现代发展。清末民初的画坛,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人画的主流地位迅速被西方艺术的狂潮所取代,文人画一度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但中国文脉从来不会断绝,几位近现代文人大家站在历史的转折点处既不拘泥于传统的桎梏,也不盲目的以西方艺术为标准否定文人画的价值,直面文人画的发展困境,继承与发展传统文人画的精髓,使文人水墨画的脉络一直延续。本文即从传统文人画出发,通过对文人画的概念、演变过程、精神内涵的分析,了解文人画的价值及意义。同时,以水墨画为主的中国画受到西方写实主义与现代艺术的影响,促成了现代水墨画的不同风格。现代水墨画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传统型、泛传统型、非传统型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人画 现代水墨画 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10-11
  • (二)研究现状和方法11-13
  • 第二章 传统文人画的概念与源流13-23
  • (一)传统文人画概念分析13-15
  • (二)传统文人画的演变过程及影响15-23
  • 1.传统文人画意识的萌芽15-16
  • 2.传统文人画的兴起16-18
  • 3.传统文人画观念与画风的成熟18-20
  • 4.文人画回归古典的复兴20-23
  • 第三章 传统文人画精神23-29
  • (一)传统文人画精神之源23-24
  • (二)传统文人画精神在绘画中的体现24-29
  • 1.玄释合流下的文人画雏形24-25
  • 2.理学风气下的文人画观念25-26
  • 3.三教圆融下文人画的笔墨意韵26-29
  • 第四章 西方艺术思潮对传统文人画的冲击29-34
  • (一)西学东渐29-30
  • (二)传统文人画改革争论30-34
  • 1.中国画改良论和美术革命30-32
  • 2.传统派对文人画的复兴与发展32-34
  • 第五章 传统文人画对现代水墨画的影响及推进34-41
  • (一)水墨画审美精神的转变34-38
  • 1.文人画写意精神的延续34-35
  • 2.晚清文人画的精神趣味和水墨转型35-36
  • 3.现代水墨画中的文人精神36-38
  • (二)水墨画的现代化演进38-41
  • 1.民国水墨画的承前与启后38-39
  • 2.新时期水墨画的迷途与创新39-41
  • 第六章 现代水墨画的传统承接和发展形式41-51
  • (一)清末民初画坛水墨画的流派风格41-44
  • 1.海派41-42
  • 2.岭南画派42-43
  • 3.京津画派43-44
  • (二)现代水墨画转变方向的类型分析44-51
  • 1.传统型44-46
  • 2.泛传统型46-48
  • 3.非传统型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3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5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伏爱华;;徐复观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再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李清良;;徐复观对熊十力哲学的继承与突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涛;;古代文论阐释的“陷阱”——兼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马媛媛;;中国新水墨元素在纺织花型设计中的应用——关于艺术院校教学法的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4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杜少虎;;写天地之形 绘万物之情——洛阳汉墓壁画用笔用色探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楠;吴昊;;论新古典主义设计的审美[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付粉鸽;;论老庄的自然生命价值观[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啸;论写意花鸟画中的“取长补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10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转变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2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9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