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焰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
发布时间:2017-05-03 19:15
本文关键词:毛焰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钟涵先生在一篇关于《写实油画问题提纲》的文章中认为:“中国油画一落地就是‘写实’”,传统的写实绘画对画面的追求是明确的、清晰的,在画布上把客观对象的本来的外在面貌进行具体的、清晰的描绘。这“一落地”,传统的写实绘画就长久的入住在中国油画的血脉里,乃至现代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90年代,新的观念、媒体,媒介和实验层次不穷,充斥着整个中国绘画领域,给我们带来新的风向的同时,也不免出现了浮躁的绘画环境。而在经历着这些复杂多样的绘画形式的冲击时,毛焰却始终保持清醒,执着的选择了传统的、经典的绘画语言,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表现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呈现具有当代感的精神特质,通过敏感的、模糊的、暧昧的创作手法在画面中展现当代人所具有的共同的精神状态。在毛焰的作品中,人物或动物的外在的、可视的、客观的、具体的形象退居次要地位,精神状态成为整个作品中的主旨。在传统绘画中,讲究画面所有物象的清晰完整,才能达到事物的真实再现,然而这种清晰的表现手法往往局限了画家和观赏者的视觉和思维空间,具有一定的阻碍性。然而,在毛焰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画面形象的简化、不清晰、模糊、朦胧,这种简化并没有消弱画面的视觉效果和精神表达,反而把人物的精神状态表现的更加细腻,更加丰富。毛焰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展现了开放的、流动的、不确定的、若隐若现的过渡美。本文以毛焰的绘画语言和他个人的艺术体验及艺术观以及社会因素为客观依据,从外在的可视的画面表现手法和内在精神的情感表达两个方面探讨其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从毛焰主观简化的画面效果中寻找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入分析毛焰独特的模糊性绘画语言。
【关键词】:毛焰 模糊性 创作手法 内在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一、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8-9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9
- 三、本课题研究目的以及拟解决的问题9-11
- 第一章 对“模糊性”概念的界定11-18
- 一、“模糊性”概念界定11-12
- 二、西方油画作品中的模糊性探源12-18
- 第二章 毛焰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的表现形式18-36
- 一、毛焰的艺术历程18-22
- 1.儿时的艺术环境18-19
- 2.古典情节的沉淀——中央美院第二工作室19-21
- 3.朋友的肖像21
- 4.托马斯系列21-22
- 二、毛焰绘画作品中外在可视的模糊性22-36
- 1.模糊的笔触24-27
- 2.模糊的色彩27-31
- 3.模糊的形象31-36
- 3.1 局部的模糊31-34
- 3.2 递进的模糊34-36
- 第三章 毛焰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内在精神36-44
- 一、模糊与情感发展的关系36-41
- 1、模糊与忧郁36-38
- 2、模糊与敏感38-41
- 二、模糊性特征与中国写意画41-44
- 第四章 与其他相似风格的艺术家对比44-49
- 一、与何多苓的作品比较44-46
- 二、与马琳?杜马斯的作品比较46-49
- 第五章 对毛焰油画艺术的思考49-52
- 一、对毛焰模糊性绘画语言中情感诉求的思考49-50
- 二、对毛焰模糊性语言探索过程的思考50-52
- 结束语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强;;逐渐模糊的面孔——毛焰油画作品中精神性的解读[J];美术大观;2009年11期
2 毛焰;为自己所累[J];美术观察;1996年02期
3 郑闻;;皮肤的文体:以绘画为名的时间书写[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04期
4 王明居;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美学——模糊美学研究[J];学术界;2000年04期
5 黄振亮;模糊集合与审美活动——从美术作品的审美谈起[J];文艺研究;1985年04期
6 苏庆先;曹诗馨;张宏斌;;“托马斯”之后的毛焰[J];新民周刊;2013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毛焰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