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林锴画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08:06

  本文关键词:林锴画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林锴,福建福州人,是中国当代画坛难得的一位多产的、精通诗书画印的全才。本文在总结和吸收前人对林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由对林锴生存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教育背景等历史资料的梳理,将林锴的画学思想分为三部分进行真实还原,以说明林锴为中国文人画的传播所作的努力与贡献,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林锴其人及其画学思想。第一部分为林锴画学思想的根源与发展轨迹。林锴历经传统文化的熏陶、二十世纪文艺思潮的影响,以及良师的教化,从思想根源上看,他的画学思想包容、吸纳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绘画思想,林锴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而且还增加了新的思想因素。二是二十世纪的哲学与文艺思潮,此因素构成了林锴画学思想的生存环境。第二部分中,笔者以立身、积学、创作三个视角对林锴的画学思想进行剖析,发现林锴画学思想的内在根源即是“文人画思想”,他行得万里路、读得万卷书,作为维护艺术纯正性的传统文人气质在他的眼中弥足珍贵。然而他的创新之处又恰恰体现于他对新兴事物的包容及对传统的“质疑”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林锴“走进”,“走出”于各类绘画体系中,甚至于他与众不同的碑样的书法,也得益在他于篆隶间游刃有余的游走。他说,画者, “非思接神明,胸罗世界,淘洗万象,独揭性灵不为功。”第三部分论述了林锴画学思想对后学的影响。这一部分以北京著名山水画家陈平以及福州花鸟画名家陈济谋为例,发现林锴诗书画印四全的文人情怀,创新的绘画观,认真从艺、踏实做人的治学观都对后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林锴 画学思想 创新 诗书画印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2
  • 绪论12-18
  •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12-14
  • 二、林锴画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评估与分析14-16
  •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16-18
  • 第一章 林锴画学思想的根源与发展轨迹18-40
  • 第一节 战乱的生活经历18-19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熏陶19-24
  • 第三节 二十世纪文艺思潮的影响24-33
  • 一、面向西方文化的开放意识24-27
  • 二、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识27-31
  • 三、新中国现实主义艺术潮流的承应31-33
  • 第四节 良师的教化33-37
  • 第五节 坚持立足于传统的文化融合方向37-40
  • 第二章 林锴画学主要思想40-70
  • 第一节 入世的立身观41-47
  • 一、善其身41-43
  • 二、入世43-47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归依——为学必尽其极的积学观47-52
  • 第三节 科学的创新观和传统的写生论52-62
  • 一、科学的创新观52-57
  • 二、传统的写生论57-62
  • 第四节 传统的守护与开拓——关于诗书画印的结合62-70
  • 一、关于诗书画印的结合62
  • 二、为何要学诗词62-64
  • 三、诗与画的关系64-65
  • 四、诗文当随时代65-67
  • 五、“四全”价值与意义的再认识67-70
  • 第三章 林锴画学思想对后学的影响70-74
  • 第四章 结论74-78
  • 附录一78-100
  • 附录二100-104
  • 参考文献104-108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08-110
  • 致谢110-112
  • 个人简历112-116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元卿;黄宾虹思想及其绘画美学演进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本文关键词:林锴画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4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