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物而不伤—论视知空间与绘画空间的对应关系
发布时间:2022-10-19 18:09
本文以中国哲学《庄子》中“胜物而不伤”的哲学观点和西方现象学哲学作为理论依据,对绘画的空间秩序建构予以分析研究。由绘画的空间建构主体——“身体空间”入手,围绕“真正伟大的绘画作品”如何建构为目标,通过对绘画空间秩序建构与现实空间秩序的对应关系出发展开论述。 文章的前一部分阐述了“胜物而不伤”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解释。通过论述“胜物而不伤”实现的现实前提,简要论述它对于绘画,或者说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的指导意义。 文章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身体空间的诸多属性,及其与现实空间的关系。之后详尽论述了“胜物而不伤”对绘画者视知空间体验的要求,指出在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存在真实的体验中,“清虚”是前提,“自守”是原则。最后阐述了“胜物而不伤”这一认知事物的体察原则,只有建立在主体身体属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文章第三部分论述了建构绘画空间秩序的要素,以及身体空间属性在实现绘画空间秩序建构中的现实意义及其决定因素。同时阐明了“胜物而不伤”对绘画空间秩序建构的要求,并且进一步揭示了在绘画实践中,主体自身平衡意识的建构与错觉的参与同样是深化、诠释“胜物而不伤”意义的行为需要。 ...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胜物而不伤”是构建真正伟大的绘画艺术的必然途径
1.1 “胜物而不伤”概念阐述
1.2 实现“胜物而不伤”的必要前提
1.3 对于“真正伟大的绘画艺术”的界定
1.4 小结
本章注释
2 视知空间
2.1 身体空间
2.1.1 身体的空间存在决定其对空间的依赖
2.1.2 “平衡性”是空间中的身体保持直立和运动特性的自发要求
2.1.3 身体空间是具有知觉力的存在,“想象空间”是身体空间的自由投射
2.1.4 行为支配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是生命的本能
2.1.5 技术性是身体实现其空间存在的本能需要
2.1.6 小结
2.2 现实空间
2.3 身体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
2.3.1 身体在知觉体验中实现眼与心的统一
2.3.2 身体空间的知觉平衡意识自发的参与现实自然世界的知觉体验
2.3.3 错觉同样是身体空间对现实空间的一种视知觉判断
2.4 胜物而不伤对绘画者视知空间体验的要求
2.5 小结
本章注释
3 绘画空间
3.1 画面空间的生成要素
3.2 身体是连通现实空间与绘画空间的桥梁
3.2.1 身体的技术、技艺是实现绘画空间建构的现实要求
3.2.2 消解身体与绘画工具和材料的对抗,实现眼、心、手的统一
3.2.3 身体空间的知觉平衡意识在绘画空间建构中的参与和体现
3.2.4 “错觉”在绘画空间秩序建构中的还原和体现
3.3 胜物而不伤对绘画空间构建的要求
3.4 小结
本章注释
4 中西方绘画作品典型案例分析
4.1 西方绘画作品
4.1.1 塞尚的绘画世界
4.1.2 贾克梅蒂《桌上的苹果》
4.1.3 莫兰迪的“瓶瓶罐罐”
4.2 东方绘画作品
4.2.1 郭熙的绘画世界
4.2.2 范宽的山水世界
4.3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
致谢
本文编号:3693862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胜物而不伤”是构建真正伟大的绘画艺术的必然途径
1.1 “胜物而不伤”概念阐述
1.2 实现“胜物而不伤”的必要前提
1.3 对于“真正伟大的绘画艺术”的界定
1.4 小结
本章注释
2 视知空间
2.1 身体空间
2.1.1 身体的空间存在决定其对空间的依赖
2.1.2 “平衡性”是空间中的身体保持直立和运动特性的自发要求
2.1.3 身体空间是具有知觉力的存在,“想象空间”是身体空间的自由投射
2.1.4 行为支配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是生命的本能
2.1.5 技术性是身体实现其空间存在的本能需要
2.1.6 小结
2.2 现实空间
2.3 身体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
2.3.1 身体在知觉体验中实现眼与心的统一
2.3.2 身体空间的知觉平衡意识自发的参与现实自然世界的知觉体验
2.3.3 错觉同样是身体空间对现实空间的一种视知觉判断
2.4 胜物而不伤对绘画者视知空间体验的要求
2.5 小结
本章注释
3 绘画空间
3.1 画面空间的生成要素
3.2 身体是连通现实空间与绘画空间的桥梁
3.2.1 身体的技术、技艺是实现绘画空间建构的现实要求
3.2.2 消解身体与绘画工具和材料的对抗,实现眼、心、手的统一
3.2.3 身体空间的知觉平衡意识在绘画空间建构中的参与和体现
3.2.4 “错觉”在绘画空间秩序建构中的还原和体现
3.3 胜物而不伤对绘画空间构建的要求
3.4 小结
本章注释
4 中西方绘画作品典型案例分析
4.1 西方绘画作品
4.1.1 塞尚的绘画世界
4.1.2 贾克梅蒂《桌上的苹果》
4.1.3 莫兰迪的“瓶瓶罐罐”
4.2 东方绘画作品
4.2.1 郭熙的绘画世界
4.2.2 范宽的山水世界
4.3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
致谢
本文编号:3693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69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