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及其运用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及其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山水画①构图法则于绘画艺术里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有着其独特的形式之美。山水画构图法则虽然经过各朝各代的发展,到现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魏晋南北朝时敦煌壁画的三角形、汉代帛画中的S形等构图形式,发展到近现代山水极富形式趣味的抽象味、装饰性符号化等有时代感的构图形式。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着重于对中国的山水画之构图法则进行分析与阐明。第一章从中国哲学层面,如道学、《易经》等基本范畴对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多方探究与阐述;第二章主要对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在古代山水画中的衍变源委以及运用进行梳理;第三章重点阐述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对境界的追求及运用;第四章是阐述关于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在现当代山水画中的运用,以及在现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以及构图法则在古代的思想理论的发展与创作实践的运用,使我们更加深入透彻地领悟中国传统山水画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本论文从理论研究到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作品来彰显构图法则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也将影响现当代山水画构图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突出画家独特个性的构图形式。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之最高境界是通过“远”来实现的,它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意境“远”,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家永恒追求的目标,一件意境深远的艺术作品往往离不开布置合理的构图。因此,在山水作品中得当的构图同样能创造性传达出“远”的美的情境。这些合情、合理、合法的构图法则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做了足够的深入研习的基础之上,想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务必要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做更深层次的探究,如此反复。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各国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世界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面貌,属于文化范畴的绘画艺术也面临着从所未有的巨大融合与挑战,中国山水画想要在其他国家和西方艺术中保持独立且脱颖而出,就必须坚持走带有浓厚的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广泛吸收借鉴,融合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也将给我们当下的山水画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山水画 构图法则 意境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17
-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12-13
- (二)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13-14
- (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4-16
- (四)研究方法与路径16-17
- 第一章 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的论述17-28
- 1.1 "气韵生动"与"经营位置"——取势写势及诗书画印的体现17-20
- 1.2 阴阳论——宾主 大小黑白虚实在构图法则中的运用20-23
- 1.3 开合规律——呼应 开合聚散疏密在构图法则中的运用23-25
- 1.4 纵横法则——“三叠两段”取与舍在构图法则的运用25-28
- 第二章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在古代山水画中的运用28-41
- 2.1 魏晋南北朝时《洛神赋图》——“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28-29
- 2.2 隋唐时期29-31
- 2.2.1 吴道子嘉陵江景——纵横取势30
- 2.2.2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均衡式构图虚实相生30-31
- 2.3 五代时期31-34
- 2.3.1 荆浩《匡庐图》——高远法32-33
- 2.3.2 董源《夏景山.待渡图》——平远法33-34
- 2.3.3 巨然《层岩丛树图》——深远法34
- 2.4 两宋时期34-37
- 2.4.1 郭熙《早春图》——全景式构图35-36
- 2.4.2 马远《独钓寒江图》——留白 均衡36-37
- 2.5 元明清时期37-41
- 2.5.1 倪瓒《渔庄秋霁图》——“一江两岸”式37-38
- 2.5.2 王蒙《青卞隐居图》——开合 黑白虚实38-39
- 2.5.3 沈周《庐山高图》——取与舍 取势写势39-41
- 第三章 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对境界的追求及运用41-50
- 3.1 “三远”42-46
- 3.1.1 “高远”42-44
- 3.1.2 “平远”44-45
- 3.1.3 “深远”45-46
- 3.2 构图法则至精神层面的追求——意境46-50
- 3.2.1 曾晓浒山水画中之“远”及其“清”之意境47-50
- 第四章 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在现当代山水画中的运用50-58
- 4.1 现当代山水画构图形式多样化的背景成因50
- 4.2 山水画构图法则在现当代山水画中的运用50-56
- 4.2.1 阴阳、开合、疏密——饱满型50-52
- 4.2.2 取与舍、繁与简——装饰型52-54
- 4.2.3 疏密聚散与点线面——构成型54-56
- 4.3 意境是山水画实践与发展的灵魂56-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0
- 附录60-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艺术作品选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艺术作品选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俄罗斯艺术作品欣赏[J];艺术广角;2003年02期
4 ;20世纪西方艺术作品[J];美术研究;2004年01期
5 钟绍林;钟绍林染织艺术作品[J];装饰;2004年11期
6 ;20世纪拉美艺术作品[J];美术观察;2004年07期
7 张秋尧;张秋尧艺术作品[J];西部大开发;2004年06期
8 ;艺术作品选[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刘青云;刘清云艺术作品[J];景德镇陶瓷;2005年02期
10 董占军;艺术作品的文献属性及图录的艺术性[J];齐鲁艺苑;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艺术作品[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2 梁章贤;;桥梁外貌与环境[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3 毛娟;;体育教改动向:由技能传习到文化传承——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新认知[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4 刘路喜;;有感而发[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5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丽萍;专家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塑造国家形象[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董城;学生艺术作品缘何被抢购[N];光明日报;2014年
3 编译 王悠然;男女两性评价艺术作品侧重点不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刘修兵;该怎样用艺术作品塑国家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杨琪;怎样欣赏艺术作品[N];学习时报;2007年
6 郑丽虹;改革创新精神在艺术作品里生辉[N];深圳特区报;2008年
7 傅其林;不为人知的杰作[N];文艺报;2009年
8 郭之纯;健康的文化生态强调包容性[N];工人日报;2010年
9 欧阳逸冰;儿童艺术作品:期待精美[N];光明日报;2013年
10 徐刚;雕塑不能放错了地方[N];中国艺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华森;山寨式沉浸体验与艺术作品的互涉[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2 孙月;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颖;艺术的先用后看[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曲晓蕊;艺术作品的双重存在:比厄斯利论艺术的审美性和客观性[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陆亨瀚;临摹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韩雪;艺术材料—超越于时空的前奏与淹没于时空的休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昆鹏;“趣味性”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李迪;浅析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7 陈超华;多媒体数字艺术作品的运动形态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08年
8 于童;关于艺术作品的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彪;当代中国新人类艺术作品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侯宁;地铁站内公共艺术及作品位置与形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则及其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9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43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