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莫兰迪与巴尔蒂斯创作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9:06

  本文关键词:莫兰迪与巴尔蒂斯创作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形象 真实世界 纯一


【摘要】:自工业社会以来,人类舒缓平静的思绪愈发不易求得,消费文化的弥漫越来越使人的精神趋于物化,社会处于一种总体平庸化的氛围,诸如机械复制、产量过剩、环境污染。画家以他们作品的深刻性护佑着自己,影响着社会,而作品的深刻性离不开画家的创作思想。本文认为莫兰迪与巴尔蒂斯有着内省、反思、超越的思想和气质,在20世纪繁杂的艺术思潮中是弥足珍贵的,在今天也如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旨在研究巴尔蒂斯与莫兰迪创作方法和艺术思想。第一章是第二章的逻辑起点即两人相近的艺术追求,并概述其历史脉络和纵向背景。第二章围绕现代主义的生成对两人的创作思想从现代社会的文化、哲学、美术史等角度溯源,并最终落实到以形而上画派和超现实主义为纽带对莫氏与巴氏的创作思想进行分析比对。在美术史方面,尤其是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主要艺术流派的观念和艺术取向进行分析,直到接壤莫氏与巴氏产生类似艺术追求的原因。第三章承接第二章,回应全文。通过第二章对现代主义时代莫氏与巴氏的创作思想之异同比对,笔者得到启迪,画家应抱以虔诚之心,锲而不舍,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锤炼艺术语言。更重要的是,画家应当既不刻意表现什么也不刻意隐藏什么,而是回到从属于宇宙、大自然的人的身体。画家的作品风格来自画家恒久的情绪动力和相伴而生的艺术技巧,而这些源源不断的源于画家对视觉真实的追询,即画家能量的痕迹、磁力、气。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比新颖的绘画形式更为重要的是画家的认知方式和超越主客的纯一状态,画家应是大地上虔诚的求知者,他们的作品应带给人类精神的安宁或生命的热情。
【关键词】:形象 真实世界 纯一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第一章 巴尔蒂斯与莫兰迪相近的艺术追求及其渊源7-10
  • 一、巴尔蒂斯与莫兰迪相近的艺术追求7-9
  • 二、艺术发展史中的变革9-10
  • 第二章 文化形态以及艺术潮流中的巴尔蒂斯与莫兰迪10-23
  • 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的转变对艺术的影响10
  • 二、柏格森生命哲学对现代艺术的影响10-12
  • 三、现代绘画中物理空间的解体与描述性传统的式微12-14
  • 四、现代主义以来绘画的抽象具象之说14-15
  • 五、形而上绘画与超现实主义15-18
  • 六、形而上绘画与莫兰迪18-20
  • 七、超现实主义与巴尔蒂斯20-23
  • 第三章 巴尔蒂斯与莫兰迪给予笔者的启示23-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1
  • 后记3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建钢;李红霞;;穿越文本的文化洞观与符号诠释——文化传统与符号批评视野中的《聊斋志异·黄英》诠解[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汪栋;武玮厚;;严复立宪国概念考绎[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3 高玮;;中国近代工商业私有产权及观念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姚文永;;从《大学》“格物”、“致知”的阐释看泰州学派的演进——以王艮、罗汝芳、李贽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陈萍萍;康有为救世思想中的伦理回归[J];船山学刊;2005年02期

6 彭平一;杜志鹏;;走下圣坛的平民回归——论王夫之的大丈夫理想人格[J];船山学刊;2008年02期

7 张师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J];东南学术;2009年02期

8 汪栋;;论严复的立宪观[J];东方论坛;2013年04期

9 史艳玲;张如意;;日本中国学研究的新视角——当代汉学家沟口雄三的中国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王振钰;吴先伍;;道统维护与思想启蒙——论“童心说”的双重使命及儒学的终结[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6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马晓英;颜钧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萍;王艮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卢永和;“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文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静仑;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於泓枚;宋明遗民诗歌创作心理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栋;赞颂与挽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鹏;徐渭的艺术精神[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艳林;近代四川官方改良私塾的努力及其成效[D];四川大学;2006年

9 孟迷芳;清末民初(1840-1919)广东水灾与社会救济[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陈圣彬;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17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517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2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