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宋代画论中的理学观念

发布时间:2017-08-19 11:37

  本文关键词:宋代画论中的理学观念


  更多相关文章: 宋代画论 理学观念 理学关键词 宋代绘画 格物


【摘要】:本文从关键词统计的角度,综合运用考据法和图像分析法,探讨了宋代画论和理学的关系。旨在说明宋代理学思潮是怎样影响其同代绘画理论观念的。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理学与宋代画论的关系:首先,理学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核心概念对宋代画论语境的影响。如本体论的“理”“气”;人性论的“性”和作为方法论和功夫论的“格物”、“涵养”等理学关键词。映射于当时的画论中,形成了另一套诸如“画理”、“画气”、“穷理尽性”、“格物”和“人格修养”等话语。这些都直接体现了理学对宋代画论的影响。本文在这一部分对关键词进行了检索、整理和统计。为更具说服力,本文还检索了宋以前的画论进行对比佐证。其次,理学独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宋代画家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很大。这部分内容除了涉及著作成册的画论外,还谈及了宋人散论画理的一些情况。分别从文人群体和官方画院展开,并联系其身份、交游和轶闻去考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理学观念在影响宋代画论的同时,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画家观察和创作的过程。而整个过程实质上是理学方法论(格物)和功夫论(涵养)的实践,最终在作品中彰显出一种理学精神。最后,宋代的画家群体创作出的绘画作品,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理学影响的痕迹存在。本文在这一部分主要选取典型画家争议不大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并以图片呈现原作者作品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论述。分别将传统绘画的三种图式(人物、山水和花鸟)加以阐述,其中尤其选取了宋代成就最为显著的花鸟画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视角上分别从伦理隐喻、观物方法以及构图衍变等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论析,旨在从多个视角进一步说明作品在各个层面上与理学的特殊关系。总之,理学影响了宋代画论,而宋代画论和理学又一起影响了画家群体的创作与想法,并最终导致作品呈现出一种理学精神和特有的时代印记。而众多的绘画图式中,最能体现理学精神的是花鸟画,尤其是折枝画。本文还注意到了宋代山水画和花鸟画与理学的发展历程具有同构性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构图与选材上。这与本文最初立意的内在逻辑和出发点是一致的。然而,宋人在绘画中的实践和付出,并非只是想让人们赞叹其技艺之精到,而是有着一个更大的本质性原因,同时也是本文总结性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宋人绘画实践的目的乃是借助于绘画这一形式,对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实践。而不论选取何种图式实践,那都只是将其作为涵养心性的载体,最终是要借此而洞察“天理”。
【关键词】:宋代画论 理学观念 理学关键词 宋代绘画 格物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文献综述8-12
  • (一) 研究情况8-10
  • (二)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10-12
  • 第一章 理学中重要关键词概论12-22
  • 第一节 本体论——理、气12-15
  • 第二节 人性论——性15-18
  • 第三节 方法论、功夫论——格物、涵养18-22
  • 第二章 理学观念在宋代画论中的表现与作品印证22-49
  • 第一节 理学观念在宋代画论中的具体表现22-29
  • 一、宋代画论的话语表述22-26
  • 二、文人画家和画院的绘画观念26-29
  • 第二节 理学观念在宋代绘画作品中的印证29-49
  • 一、宋代绘画的题材和伦理观30-36
  • 二、宋代绘画中的创作观念36-46
  • 三、对宋代画家人格修养的塑造46-49
  • 第三章 理学影响下宋代画论的独特价值49-53
  • 第一节 宋代画论对唐、五代画论的继承与突变49-51
  • 第二节 理学影响下宋代画论的具体特质及意义51-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按引用顺序)55-58
  • 附录58-59
  • 致谢59-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维诺;花鸟画的阶级性[J];美术;1961年03期

2 朱良志;《林泉高致》与北宋理学关系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5期

3 谢稚柳;;从上海博物馆所藏唐宋绘画论艺术源流[J];文物;196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完硕;宋代画论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宗宏岗;谈宋代绘画中的理学观念[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00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700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