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与“环境”之辩看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从“生态”与“环境”之辩看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摘要】: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作者单位】: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生态 环境 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 关系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美学基本理论的分析与重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JD750011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生态”与“环境”作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得以建构的前缀与基础,历来成为该两个学科论证的重点和争论的焦点。在生态批评和当代美学的研究领域既存在着“生态”与“环境”两概念的优劣之辨,也存在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间关系的区分。在这些论争中,双方虽各执己见,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凤;;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近三年的新趋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子程;;第四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06期
3 曾繁仁;;“生态美学”专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鹿彬;;何谓“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J];长城;2010年06期
5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吴承笃,徐瑾琪,叶莎莎;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8 陈立群;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9 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10 ;关于生态美学的几点思考——《生态美学》作者徐恒醇访谈录[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庆本;;国外生态美学状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曾繁仁;;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9 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10 孙辉;;返魅的前奏——罗伯-格里耶创作的生态美学意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唐景莉;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整体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4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5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卢甲甲;生态美学丛书:探究新的生态审美观[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曾繁仁;生态美学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蓉;共生—生态美学的基点[D];扬州大学;2008年
2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4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婷;生态美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6 秦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8 韩女子;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李艳;生态美学:一种新的价值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党振峰;生态美学与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反思及其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09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0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