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回味与反映、生成——论审美的基本方法
本文关键词:直觉、回味与反映、生成——论审美的基本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直觉 回味 反映 生成 论审 美的 基本 方法
【摘要】:美作为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由于产生乐感的原因或来自对象的形式,或来自对象的内涵,因而美的形态分形式美与内涵美。与此相应,审美活动就呈现为"形式直觉"与"内涵回味"两种基本方法。就与审美主体的关系来说,美又表现为"客观的美"与"主观的美"两种形态。前者要求审美活动采取"反映"的方法,排除主观好恶,真实地把握对象的客观审美属性;后者要求审美活动采取"生成"的方法,调动主观情感,能动地参与审美价值的创造,在对象中欣赏自身。审美活动作为客观认识活动与主观创造活动的统一,因而,审美方法必须兼顾忠实反映和能动生成。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研究院;
【关键词】: 审美 乐感
【基金】: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乐感美学”(14FZW004)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重构美学的形上之维,说得通俗点即重新确立本质思考方法在美学研究中的地位。对于现象背后具有统一性的本质的思考,不仅贯穿在美的研究方面,同样体现在美感的研究方面,比如审美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一个需要从各种审美方法中抽象、概括出整体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基本方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来祥;栾贻信;;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谈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J];江汉论坛;1981年06期
2 丁立平;审美活动的辩证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3 杜书瀛;论审美活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4 胡经之;;论审美活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5 王秀芳;;论审美活动对科学创造的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6 ;审美意志的作用[J];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7 陈新汉;;论审美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1992年02期
8 赵伯飞;析审美活动与科学创造的关系[J];青年学刊;1994年03期
9 潘知常;超越之维──审美活动的历时描述[J];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10 史可扬;审美活动与人的全面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知常;;论审美活动的历史形态[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2 潘知常;;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3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2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3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陈遵沂;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红艳;旅游活动中的认知与审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健;当代青少年审美活动的身体化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淼;网络环境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吴智龙;尚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8 宁静;基于生理与心理平台上的审美体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哲;九十年代审美变异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生岩岩;中国古典审美活动“游”范畴通论[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0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10250.html